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5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客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上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可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发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口,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话,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句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北朝被发现并用到诗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阳也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才会形成近体诗。平仄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韵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牧童骑黄牛(平),
歌声震林悦(仄).
意欲捕鸣蝉(平),
忽闻闭口令(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7
1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轻音大多为仄,也会有平,看上下句的对仗

(一般长音为平,第一声和第二声都是长音,能一直读,比如乌———,读起来可以拉很长,而三四声轻音为短音,读起来马上就结束。古代没轻音只说)

2 一般高中的诗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就看上下句对仗,韵律诗的上下对仗,举个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对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会有对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

3 对于古音就不说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
补充一个点,还有一个叫中(这个考试应该不会考,反正之前没见考过),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读音差异和解法问题。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简单一点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s:所以记住第一点,基本能对90%,第一第二点,考试基本无忧

关于押韵:
押韵就是压的韵母,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韵的就可以比如:图,无,芦,虎这类,诗shi,就是i,比如只,日,词。

绝句一般四句,律诗八句,(不是按句号分的,逗号也算一句),绝句押韵在一二四,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诗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韵。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古今读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诗都押韵,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押一个韵,古体诗不押韵或者押不同韵,就是不同的韵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这类,白居易写的长诗,李白的古体诗等。
还有古今读法差异,有些今读不押韵的其实是押韵的,古代对于作诗作词很讲究韵律的,甚至每个字应该什么韵律都有说法,词为多。

古风中常用到的成语

这个无法言说,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就是个成语,出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但当时却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语。

古人写作没有成语这说,但有用典一说,尤其是黄庭坚一派,以用典为荣。

当时人没有成语这么系统的概念,至于现在的古风文章和诗歌,很多还是用典,因为用典没有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而成语这个都比较规范,当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

对于诗,歌这类,可以多看看近代诗歌和散文,里面有古韵而不拘泥,现在的古风就不好说了,当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语言,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风,但全篇没有一个真正古代的的成语或典故什么的,用的词最多也是近代的,从晚清民国,五四这段时间的用字很讲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王国维,郁达夫,他们的字就写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韵,尤其是王国维,是半文言式的

可以看看《人间词话》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很好的假说(学界不完全认同,大体认同,解读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学古诗的可以从 《诗经》开始,然后《楚辞》,古体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词曲,近代诗歌,大概这个步骤,歌赋可以不看,太繁琐,而且歌主要为曲,打谱,后来才有了词(不只是宋词),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词等较诗歌差很多。最巅峰的是唐诗宋词。
近代诗歌比较开发,没那么多讲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风文,尤其是歌曲填词,多源于此,当然唐诗宋词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词都是如此。

关于成语,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语回归原来的文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0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28
平指阴平,阳平
仄指上声,去声
使用原则: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eg:杜甫的春望就是这种起式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