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开哪些坑?

如题所述

对日常生活起到很大保障作用的重疾险一直是我国的大热门,人怕出名猪怕壮,保险公司在其中挖的陷阱也不少,因此来重点盘一盘那些重疾险里的坑。当然,我也有妙招来避坑,先为大家提供一些避坑思路,看完必有收获:购买保险擦亮眼,不要掉入重疾险的陷阱里

根据这几个思路,我们来细细研究一波都有什么坑:

(1)高发轻症不齐全:很多产品的病种数量多,但保障却不全面,像轻微脑中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不典型急性心梗、慢性肾功能障碍等这些国人最高发的几种轻症,却没有被囊括其中。所以,要选择高发轻症齐全的产品。

(2)轻症赔付分组:相关的疾病容易被隐性地划分到一个组别,而这一组中的几种疾病,就只赔1种。所以,要选择轻症赔付不分组的产品。

(3)癌症间隔长:癌症容易在五年内复发、持续,所以赔付多次且间隔越短越好。目前较好的是规定3年内二次赔,而5年后由于二次癌症的概率较小,所以5年这个间隔期较忽悠人。所以,要选择癌症间隔短的产品。

(4)保额不充足:在我国治疗一场重疾至少需要花费30万元,有些保险经纪人抓住消费者贪便宜的特点,特意报了10万、20万保额的低价供消费者购买。但保额不充足,治病根本不够用!要避免这个坑,保额选择在30万元以上。

一款优秀的产品,责任中的年龄段还会赠送额外的保额,像这几款优秀的产品就做到了这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十大值得买的重疾险

重疾险是市场的大热门,也最容易被钻空子,一时半会还介绍不完。

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我已经写在这篇文章中了,建议收藏补补课哦:

重疾险哪个好,怎么买划算,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全网同号:学霸说保险,欢迎搜索!

资料来源:学霸说保险官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5

保险确实很复杂,条款之多也是让人望而生畏,选购保险是一件比较费时间精力的事,在此之前多了解一些关键知识点,有利于避免我们踩坑,人身险分为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四大保险品类里面数重疾险最为复杂,而这种品类相对于其他三种而言价格也是最贵的,因此这边重点讲一下重疾险的避坑攻略。

常见陷阱 1 :缺少高发轻症

几乎每款重疾险都会包含法定 25 种重疾,已经能覆盖 95% 的重疾赔付。但是,业内对于轻症病种是没有强制要求的,所以各家公司可能会存在差异。

高发轻症为什么重要?这里举个例子:

在重疾险里面我们一般认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微创植入心脏支架,非开胸手术)这种属于轻症范围,而同一类疾病如果实施的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开胸手术,这种属于重疾范畴,如果一份重疾险的保障内容只有搭桥术而没有介入术,那么客户想要理赔只能选择对自己身体伤害更严重的开胸手术,如果选择非开胸也就是微创手术,则不会被赔偿。可想而知,同一种疾病,没有谁不想选择对自己身体伤害小的手术方式,这种时候这份重疾险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在挑选重疾险的时候,一定要查看是否包含高发轻症。

在这些病种中,又要特别关注最高发的 3 种:极早期恶性肿瘤、轻度脑中风、不典型心梗(或介入术、微创搭桥术)。

不典型心梗、介入术和微创搭桥术的区别:这三个病种是有关联的,在很多产品中都是三个只赔其中一个。简单来说,心梗是一种疾病,而介入术和微创搭桥术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病种里最好包含心梗,因为无论医生使用哪种治疗方式都能赔。当然介入术和微创搭桥也不仅仅用来治疗心梗,有的话更好。

常见陷阱 2 :法定重疾有后门

虽然说几乎所有重疾险都包含了法定 25 种重疾,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后门。其中 有 6 种疾病的理赔年龄是可以自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

    双耳失聪

    双目失明

    严重阿尔茨海默病

    严重帕金森病

    严重运动神经元病

    语言能力丧失

以 X 银人寿的重疾险为例,在“严重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疾病理赔条件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只对被保险人 在 70 周岁前被确诊患有本病承担保险责任 。

我们知道 70 岁前后正是这个疾病的高发期,如果 70 岁之后就不保了,确实有点不够意思。所以,我们不能因为 25 种重疾是行业统一定义的,就忽略了这些细微的理赔条件差异。

常见陷阱 3 :大而全,所以贵

现在市面上有些产品做得非常复杂,别说是普通消费者,就算是做了几年的保险代理人也不一定能看懂。

所以很多人买完之后可能只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大品牌、保障全、所以贵。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找了一款以高端著称的产品,简单数了一下居然包含了 12 种保障:

    轻症保障(赔 1 次)

    重疾保障(赔 3 次)

    首次重疾豁免保费

    特别关爱金

    疾病终末期

    老年长期护理金

    身故保障

    全残保障

    意外身故

    意外伤残

    自然灾害身故

    自然灾害伤残

可是 12 种保障不代表能赔 12 种风险。这句话有点绕口,其实是说很多保障都是共用保额的:

例如:重疾、身故、全残、疾病终末期,只要赔了其中一样,其他就不再赔付了。这种产品还会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捆绑销售的东西太多了,定价不透明,普通消费者很难去进行对比。

以 30 岁男性为例,投保这款大而全的重疾险,50万保额,19 年交费;
每年的保费需要 22350 元,价格差不多是市面上同类型产品的 2 倍。

如果杠杆太低,那就失去了保险“以小博大”的本质作用。回到上面的例子,每年交两万多保费,交完后已经 40 多万了,而保额才 50 万。如果缴费期间没有生病,其实和自己存活期差不多,几乎没有保障杠杆。而且活期是可以自由使用的,重疾险只有在患病后才能拿到理赔金,灵活性也会相差很大。所以个人建议,买保险不要贪大求全,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先把保额做大再说。

常见陷阱 4:返还保险最划算

有些人总会觉得,如果不出险就白交钱给保险公司了,认为“有病治病,没病返本”的产品更加划算,很多业务员也乐于销售这种保费更高的产品。

可是,返还型保险真的划算吗?下面我以天安爱守护为例,看看返还和不返还到底有什么差别:

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在不同年龄返还,保费相差非常大。如果要在 66 岁返还,每年保费要比不返还多交 6550 元,折算下来增加 52%。简单算了一下,每年投入 6550 元,一共投入 20 年,36 年后本息和 38 万,平均每年的收益率大概是 4% 左右。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返还型重疾险的本质是:

我们多交了很多的保费,然后保险公司拿去进行理财,几十年后把其中一部分返还给我们,而且收益并不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可以把这 6000 多块用来加大 50% 的保额,或者用来购买 医疗险、寿险、意外险,又或者用来给家人配置保险。个人认为,这样花钱会有意义得多。

常见陷阱 5 :健康告知随便填

很多时候为了促成签单,一些销售人员会告诉我们:只要没住过院,健康告知可以全填否,《保险法》规定过了两年就一定赔。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保险法》是怎么说的:

订立合同时,保险公司就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如果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承保决定,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并不承担赔偿责任。合同成立超过两年的,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可以看到,《保险法》确实有相关的规定,但这条法律设立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帮助消费者骗保,把明明不应该赔的变成可以赔。当然也存在熬过两年后,最终获得理赔的情况。不过由于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这些都需要一案一议。即便是相似的情况,理赔结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别。其实买保险就是买安心,所以在购买前一定要做到如实告知。

以上 5 点,就是深蓝君总结的购买重疾险的非常常见的陷阱,也有一些陷阱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比如说罹患重疾后要生存多少天才能赔,等待期内发病只退现金价值而不是退保费等等。市面上的重疾险五花八门,建议大家投保前一定要阅读条款;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找业务员问清楚。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内容比较多,但是确实都是干货,相信一定能够帮助到你,如果你还想知道其他保险品类的陷阱,欢迎在深蓝保官网输入“医疗险”类似关键词进行查询。

第2个回答  2020-12-18

保险圈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保险不会骗人,会骗人的都是卖保险的人。不能否认,有些保险业务员为了能卖出保险,会隐瞒所推销产品的一些缺点。

买保险有哪些坑要注意?

很多时候,我们看清保障内容条款,是完全可以避免踩坑的。那么买保险常见的坑有哪些?奶爸给大家简单例举一下:

1、返还型保险

“有病治病,没病返钱”这句话,相信很多人投保前就听保险推销员这样说过。

推销员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消费者:你所交的保费是不会亏的,没出险能返钱,出险了就可以获得赔付金,是一举两得的事。

比如说返还型重疾险,不仅价格比消费型重疾险贵很多,而且只有保障期内没有确诊约定的疾病,才能够返还已交保费。

如果保障期内出险了,等于多花了几倍的保费获得和消费型重疾险一样的保障;如果保障期内没有出险,最终拿回来的钱和已交保费差不多,然而此时的钱,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值钱。

换句话说,购买返还型重疾险的钱不一定拿得到,即使拿到了也没比已交保费多多少。

 2、什么都能保的保险

捆绑销售是许多商家喜欢使用的套路,保险公司也不例外。

保险全家桶往往包括终身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等,看起来各方面的保障都有,保障非常完善,而且一次性买齐,省心又省钱,理赔时也只需要交一次资料。

实际上,将全家桶套餐拆开之后,大家就能发现其中的缺点。

全家桶里面的产品,虽然看起来保障非常完善,但在同等保障内容的情况下,保费比购买单一产品要贵很多。

奶爸认为,与其购买“保险全家桶”一次性买到位,不如自由搭配组合。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各家保险公司的优势产品,也可以买到更具性价比的保险产品。

3、两年之后都能赔

“熬过两年都能赔”,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保险销售术语,比如说“身体有病也没关系,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不赔也得赔”。

首先,如果带病投保没有如实健康告知,这样是违背最大诚信原则的,轻则退回保费无法获得保障,重则无法退回保费且无法理赔。实际生活中,超过两年仍然被拒赔的案例数不胜数。

4、银行存款变保险

这个坑通常是保险业务员等着中老年人踩,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家里长辈去银行存钱,拿回来的却是一份保单,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大部分银行会和保险公司合作售卖理财型保险,但如果不了解理财型保险的情况下,被银行业务员的口头承诺一忽悠就买了。

第3个回答  2021-01-04

保险圈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保险不会骗人,会骗人的都是卖保险的人。不能否认,有些保险业务员为了能卖出保险,会隐瞒所推销产品的一些缺点。

保险怎么买?买哪种保险产品好?这些套路一定要避开

买保险有哪些坑要注意?

很多时候,我们看清保障内容条款,是完全可以避免踩坑的。那么买保险常见的坑有哪些?奶爸给大家简单例举一下:


1、返还型保险


“有病治病,没病返钱”这句话,相信很多人投保前就听保险推销员这样说过。


推销员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消费者:你所交的保费是不会亏的,没出险能返钱,出险了就可以获得赔付金,是一举两得的事。


比如说返还型重疾险,不仅价格比消费型重疾险贵很多,而且只有保障期内没有确诊约定的疾病,才能够返还已交保费。


如果保障期内出险了,等于多花了几倍的保费获得和消费型重疾险一样的保障;如果保障期内没有出险,最终拿回来的钱和已交保费差不多,然而此时的钱,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值钱。


换句话说,购买返还型重疾险的钱不一定拿得到,即使拿到了也没比已交保费多多少。




 2、什么都能保的保险


捆绑销售是许多商家喜欢使用的套路,保险公司也不例外。


保险全家桶往往包括终身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等,看起来各方面的保障都有,保障非常完善,而且一次性买齐,省心又省钱,理赔时也只需要交一次资料。


实际上,将全家桶套餐拆开之后,大家就能发现其中的缺点。


全家桶里面的产品,虽然看起来保障非常完善,但在同等保障内容的情况下,保费比购买单一产品要贵很多。


奶爸认为,与其购买“保险全家桶”一次性买到位,不如自由搭配组合。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各家保险公司的优势产品,也可以买到更具性价比的保险产品。


3、两年之后都能赔


“熬过两年都能赔”,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保险销售术语,比如说“身体有病也没关系,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不赔也得赔”。


首先,如果带病投保没有如实健康告知,这样是违背最大诚信原则的,轻则退回保费无法获得保障,重则无法退回保费且无法理赔。实际生活中,超过两年仍然被拒赔的案例数不胜数。


4、银行存款变保险


这个坑通常是保险业务员等着中老年人踩,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家里长辈去银行存钱,拿回来的却是一份保单,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大部分银行会和保险公司合作售卖理财型保险,但如果不了解理财型保险的情况下,被银行业务员的口头承诺一忽悠就买了。

第4个回答  2020-04-10

买保险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买到不合适的,又或者买了最后却没得赔等等,一不小心就踩坑,想买保险的真心无处安放!或许大家并没有这么多时间去深入探索保险的奥秘,但买保险之前,还是要了解清楚关键的知识点,那么下面就简单总结几个不得不避的深坑吧!

1.  保险不一定越贵越好

有的保险保障的病种数量多,当然价格也更贵。但不一定贵就等于好,也有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一种是看起来什么都保,但是定睛一看,该保的又不保,还有一种就是保的病种基本一样,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感觉智商被内涵!)比如之前某款重疾险,能保障的病种数量很多,但国人最高发的几种轻症又都不在保障范围内,走量不走质,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要掉进重疾险的陷阱里!

2.  保险的赔付规则要看清

每种保险的赔付规则都不尽相同,买保险时要注意看清赔付规则,赔多少、怎么赔、能赔几次等,稍不留神就在坑里了。比如重疾险中的多次赔付规则就值得注意,多次赔付看似很划算,但次数越多越贵,所以要了解到底是所有保障的病种都可以多次赔付,还是可以多次赔付不同病种,但每种只能赔付一次,弄明白了才知道划不划算(当然是希望大家一次也用不上,在线祝福)!

3.  保险中健康告知的要求仔细看

购买保险时一般会有一项“健康告知”的环节,需要将一些身体状况告知保险公司。要注意的是,里面问到的问题尽量如实回答,有的业务员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关系不大,但最好还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说保险公司也不一定会查,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因当初隐瞒病情而得不到赔偿。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这篇避坑指南☞【保险】哪个好,怎么买划算,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希望大家都能精准避坑,扫雷通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