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如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这几个解释我总是容易搞混,特别是表并列

特别是表并列和表修饰,遇到考试时该如何分析,有什么窍门?

文言文中的连词“而”所在的语义环境不同,其表示的意思也不同。在实用中,要想更好地区分它们,唯一的方法就是搞清楚“而”在不同语义环境中的作用和不同点,以及多看例句、多练习。

现按你的需要给出以下例句:

1)当“而”表示并列关系时,其不同点在于: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可以互换而语义不变。这里的“而”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而且;又。例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的野产异蛇,黑质又白章)
本例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是谓词性联合短语“黑质”、“白章”,其位置可以互换而语义不变,所以“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本例连词“而”,所连接的是谓词性联合短语“蟹六跪”、“二螯”,其位置可以互换而语义不变,所以“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2)当“而”表示承接时,其不同点在于: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在时间上或事理上具有先后性,而且这个先后性不可逆转。这里的“而”可译为:并且;而且等。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本例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是谓词性联合短语“撞”、“破之”,其位置不可以互换,并且在时间和事理上具有先后性,所以“而”表先后关系,可译为:并且。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本例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是谓词性联合短语“博学”、“日参省”;“知明”、“行无过”,两组谓词性联合短语中的谓词性词语,其位置不可以互换,而且在时间和事理上具有先后性,所以“而”表先后关系,可译为:并且。

3)当“而”表示转折时,其不同点在于:所连接的后项与前项的语义相比较是逆承的,也就是说,后项的语义与前项的语义发生了相反的转折。这里的“而”可译为:却(是);但(是)。例如:
○ 《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有这样的气势,却被秦国的强大威势所劫持。)
本例中连词“而”连接前后分句,在偏正复句中表转折关系。“而”可译为:却。注意:不能将“为秦人积威”分析为定中短语,因为介宾短语不能充当定语。
○《韩愈·祭十二郎文》: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信也,我兄长的品德高尚却夭折了他的后代呀)
本例中连词“而”连接状中短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其前部分为定中短语“吾兄之盛德”充当状语,而后部分述宾短语“夭其嗣”则充当中心语,表转折关系。“而”可译为:却。

4)当“而”表示修饰关系时,其不同点在于:“而”通常连接的是状语或中心语,也就是说,“而”连接的前项无论是体词性词语,还是谓词性词语,都是对后项的状态描述。这里的“而”一般可不译,今可译为:着;地。例如: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着脚跟眺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宽广。)
本例中连词“而”连接状中短语“跂而望”,表修饰关系。“而”可译为:着。
○《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奋起地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本例中连词“而”连接状中短语“怒而飞”,表修饰关系。“而”可译为:地。注意:全句为叙事句,即谓语“其翼若垂天之云”对主语“怒而飞”的事实作出客观叙述。
○《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我小心谨慎地爬起来)
本例中连词“而”连接状中短语“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而”可译为: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9
直接上百度词典查找,也能得到正确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