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随手翻着新的课本,《傅雷家书》这四个字忽然的闯入眼帘。想起什么似的去书柜中寻找,那本藕灰色的书,依旧安静的呆在角落,除了那层浅浅的灰,一如崭新。翻开书,书签仍是夹在35页,十分之一不到的地方。

《傅雷家书》原是父亲送我的书,藕灰色的封面,小号的黑色书名,毫不张扬,甚至有些简单的过份了。草草的翻看,满眼的“唠叨”“说教”,便不太耐烦地想,哦,原来父母都是这般罗嗦。于是,这本《傅雷家书》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再次翻开这本书,从首页的墨迹手稿读起。渐渐沉默起来,心里也忽的安静下来,仿佛亦在谆谆的听从着傅雷先生的教导、嘱托一般。原本以为琐碎的文字,却透出家的温馨,原本以为说教的言论,却透出严父的关爱。

正如卷首所说的,“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是一位严父。“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每一件小事,都规定严格,一丝不苟。

“我们左等右等老不见你的信,焦急万分。”“快一个月了,没接到你的信,天天希望有你的信,真是望眼欲穿了。”“我们心神不安半个多月,心越来越焦,越来越迷糊。”我读着这一句句文字,又发现了另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同样普通的父亲。

书的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我想,的确是这样吧,读罢此书,我的心中是浓浓稠稠的感动,却又是豁然开朗顿悟。但我又认为,傅雷先生 在这部书中,不仅仅是什么著名翻译家,他更是一位父亲,或许,再某些方面,他也扮演着和千万父亲一样的角色。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如此吧,或许他们不曾如此的表达出来,但他们的爱同样是渗透在孩子所在的所有角落的。

合上书,再看那藕色的封面竟是另一种感觉,严肃中带着淡淡的温柔,简单中是深深的质朴。是的,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只因这是一封封家书,它不需要繁琐的装饰,只因这是父母最真实的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