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三将

明朝那三将

名将: 常遇春(鄂国公、开平王)、徐达(魏国公、中山王)
中早期文帝至代宗:张玉(荣国公、河间王)、张辅(信安伯、新城侯、英国公、定兴王)、朱能(成国公)、石亨(右都督、武清伯、忠国公,北京保卫战中与于谦搭档)
中后期武宗至昭宗:朱寿(镇国公、大名鼎鼎的武宗皇帝)、江彬(宣、大、辽、延四帅)、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抗倭名将)、俞大猷(别说三起三落了,七起七落都没问题。与戚继光其名)、李成梁(世袭铁岭指挥佥事、努尔哈赤 毛文龙等人的主子)、熊廷弼(辽东经略、除了孙承宗最有可能收复全辽的认为可惜不同人事)、毛文龙(世袭海州卫、左都督、平辽将军、太子太傅,看看这毛文龙官职就知道袁崇焕被判寸磔不怨)、孔有德(叛臣贼子,领兵打仗的本事也没低到哪去,如果当时明朝廷对东江镇的支援高一些再加上袁崇焕没有矫诏杀毛文龙,孔有德及尚可进、尚可喜、耿忠明等人未必会叛出明朝,要知道这几人和后金(满清)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说)、祖大寿(虽然人品低劣为私义而忘公,但确实是个大将,叛臣贼子)、郑芝龙(南中国海、黄海、东海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平国公,叛臣贼子)、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延平公、延平郡王,说是南明第一人也不未果)、李定国(在军略上称之为神不为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9
于谦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的首席功臣。后英宗复辟,将之斩杀。

戚继光

(1528-11-12-1588-01-05) 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袁崇焕(1584~1630)

明末著名抗金(清)将领,履立战功,后中皇太极反间计,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

字元素,明广东东莞人。有胆略,好谈兵。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并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以御清兵着绩。因获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受伤死,官至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清太宗皇太极又大败而去,崇祯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警星夜入援京师,但崇祯中后金的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故被崇祯帝处死。
第2个回答  2013-09-09
徐达于谦戚继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