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 《山中问答》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吗?请就诗句分析一下。我不能理解,求指点~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yǎo)然:远去的样子。
不要从网上抄来的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30
这,楼上的略厉害。。。
通俗讲,
1、对比在“非人间”,就是把这山与人间普通地方对比
2、至于虚实结合,则是桃花流水杳然去,此处实是写景,然则也是想象,有虚写,如“杳然去”,并且,后句的别有天地也是虚写。追问

别有天地那句怎么可能是虚写?别开国际玩笑好吧

第2个回答  2013-10-15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纵手写成,明净清新,整首诗是一气呵成的。李白在写此诗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那么多,要理解对比可以先了解这首诗的另一个题目:答俗人问。对比之处就很清楚了,是俗人的不理解和我心自闲的对比,自然之美非用心不能领悟,俗人岂能知晓?追问

那么虚实结合怎么理解

追答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真的是非人间么?桃花随流水杳然而去,又能去到哪里呢?然而桃花流水确实是眼前所见之景,诗人由此想象它们最终之归宿,怕是别有一番天地,不是我人间可以探求的吧?你见到孤雁南飞,是不是也会想它最后会飞到哪里呢?那该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吧?虚实结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6
运用了。。。。。。。。。。。
第4个回答  2013-09-06
正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