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

如题所述

秦兵马俑众多谜团待解

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7日西安电(记者李樵)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都非常锋利,光亮如新。经过检测,它们的表面上都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据介绍,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才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如何掌握了这门技术,这是一个谜。

兵马俑如何制作,至今也是个谜。体积这么大的陶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是怎么解决的?至今没人能解释清楚。

据介绍,1999年9月10日,考古工作者在二号俑坑发现一具跪射武士俑头,发须、瞳仁是黑色,脸部涂有绿色彩绘。这件绿面俑迥异于其它秦俑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有人认为可能是长时间埋藏,使其颜色发生化学变化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秦代工匠有意模仿某些肤色较深的真人来绘制的;还有人认为可能是某个工匠的恶作剧。

秦兵马俑博物馆有关专家昨称,尽管兵马俑被发现已有30年,但仍有许多谜团待解。

中国科学家破解秦兵马俑制作之谜

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

赵成文说,自己在兵马俑两次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辛卯’是天干地支,是农历年代,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赵成文还解析了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之谜。他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个糠皮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糠皮是当时最佳填塞物,还有一点是2000多年前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很具科学性,从而使得真人真马大小、百公斤重的兵马俑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一气呵成,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智慧。

浅谈秦兵马俑制作中的模与塑

作者: 红梅 (国学网2005-11-9发布)

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技法是“模塑结合”,但这种模塑结合的归纳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影响对秦兵马俑造型艺术成就的估价。
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
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由于俑头是人物造型中最重要也是公认成就最高的地方,因而这里的“模”制情况很关键。按照考古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可以清楚看出,俑头的制作非常复杂,工序似乎有十多种,其中就有模制粗胎,也就是模制出一个粗具头形的椭圆状内壳,接下来是在这个内壳上多次覆泥,塑作出不同的脸形,堆贴捏塑刻削描画出眼鼻口耳胡须发髻冠饰来。不过,模制内壳虽然是俑头制作中的一道必要工序,却远不是关键性工序。由于塑造中在内壳上面的覆泥一般很厚,因而内壳作用于人物塑造尤其是个性塑造方面的因素其实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性的工序恰恰是随后的几道工序,真正的创作正是在后面的几道工序中实现和完成的,不然就无法理解秦俑头像千人千面的艺术成就了。

其实,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俑头制作中的粗胎制作尽管如此复杂,其定位仍然是粗胎,是俑头制作中的辅助部分,在秦俑整个艺术创作中,它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和现代泥塑中绑扎粗胎的作法意义相近,与“模制”传递的观念却是不同的,何况从俑头粗胎的模制中,我们所感觉到的是秦俑作为陶塑比普通泥塑更难更复杂,丝毫体会不到一般模制艺术的那种感觉。比起来,秦俑的手多数是可以作为模制看待的,不过在秦俑艺术创作中,它毕竟只是次要的部分,在只有四字的秦俑塑造技法归纳中,不应该有它的身影。

“模塑结合”作为对秦俑塑造技法的基本概括,会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人们心目中对秦俑造型艺术成就的感受。很多观众在详细了解了秦兵马俑制作之后,在为古人的创造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这种简单地概括提出了异议。有专家认为秦兵马俑的塑作中,“模制的意味”其实是非常淡薄的,秦兵马俑陶塑作品是一件件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美艺术佳作,使用的许多辅助技法也都很有创造性,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它的艺术品位,这一点的确应该强调再强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7
2000多年来,世人一直为揭开这个谜底不停地探索、努力……

从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查起,到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的横空出世,再到今天秦陵地宫位置的确定,秦陵“深埋”的谜底将一个个被揭开,但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这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探索之路

西安向东,骊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封土堆——这就是埋葬着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陵。2000多年来这周围56.25平方公里的陵墓周围不断地带给世人惊奇,更让它显得神秘。

关于秦始皇陵史书的记载仅是只言片语,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好奇,一些带有民间性质的传说,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悬念。

陆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汉书·贾山传》则记日:“(始皇)死葬骊山,史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彩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从史书的片断中,我们只能想象得出秦始皇陵内部的富丽堂皇,除却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其陵墓内部结构也相当巧妙,水银做成的江河湖海,各种机关重重,那么多的水银是如何弄进去的,它究竟有多奢华,尤其是对地宫富丽堂皇的结构和匪夷所思的陪葬品记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这些都构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谜团之一。然而,谜还不仅仅是这些,秦始皇陵整个陵区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地下究竟有多少东西?

据记载,陵园仿照秦朝都城咸阳而建,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高115米,和30层楼高度差不多,偌大的封土堆的封土从何取的?这项工程规模庞大和施工巨大的难度,以秦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完成?

在传说中项羽曾经火烧秦陵,但也有人说是揭竿而起修陵人烧的,究竟秦陵有没有被人为烧过,那又是谁将其付之一炬?

更让人们关注的是,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陵园,按照史书记载的富丽堂皇,而在1961年才正式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有没有人对陵墓垂涎三尺,秦陵究竟有没有被盗过呢?

这一切都是悬疑重重。

秦始皇的重重迷雾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苦苦的追索和不懈的探求。

据媒体报道,早在明朝穆祝就实地进行过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察,对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此后日本和法国的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实地测量、调查。“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对地面建筑的勘测,而对陵寝、制度方面倘未涉及。”秦陵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只是表面上的考察,并不能解开人们心头的迷团。”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秦始皇陵园的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测。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陶质五角形水管管道和石质热排水管管以及三处建筑遗址,这次发现初步认定秦始皇偌大的陵园有相当科学的排水系统。据文献记载,修秦陵的时候,为了防止修建地宫地下水进去,有一个穿三泉的说法。考古学家发现,围绕秦始皇陵地宫将近一周修了一个大坝,当挖地宫的时候水就顺着水渠排走了,下游采用的坎儿井,这比新疆坎儿井发现早几十年。秦陵南高北低,流水可以通过排水系统顺流下来,设计相当完美。

对排水系统的发现令考古学家为之一震。既然如此,秦陵内的文物应该没有被水的浸泡,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保存完好。

然而,多种史料记载,秦陵建好不久即遭火焚和盗损,今天出土的水禽坑、陪葬坑等都有过火焚的痕迹,所有的发现似乎都预示着不好的猜测,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但对于项羽发掘秦陵的记载有关专家提出了质疑项羽总共在陕西呆了几个月,是否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发掘?据史书记载,此后赤眉军、后赵石勒与石季尼等都曾盗掘秦陵。这种说法为秦陵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974年3月27日,一个注定要改变秦陵考古历史的日子。西杨村农民在打井过程中,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发现了陶片和陶俑人头。当时他们并没有在意,一位管水利的干部将其汇报到县文化局,赵康民,一个注定被写入秦陵考古史的人,他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是秦陵墓葬的一部分。就是这一瞬间的感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横空出世了。500余件陶俑、24匹陶马、6乘战车及大批兵器在考古工作者的铲头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向人们初步展示了秦国气吞山河的军事实力。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震惊了世界,人们对秦朝的庞大气势和精湛的手工艺啧啧称赞,同时,对秦始皇陵的历史重现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一个兵马俑殉葬坑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一旦埋藏在地下的秦始皇陵完全“重见天日”该是何等壮观,对秦始皇陵的探测与考察工作真正得到了重视。

在后来的日子,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1974年7月,在陵园外城东71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基石、石条等建筑遗物,通过测量确定了内城的范围和宫殿遗址。

1976年,在陵园东侧发现了80座马厩坑加上历年的发现共确定了98座,通过部分发掘清理出土了第一批陪葬墓资料。

1978年陵园考古的工作依然是硕果累累。连继发现了几座大型墓葬其中包括姚池头修陵人墓地,验证了史书记载的关于修陵的民工全部被处死的资料。

1980年,勘探在封土南侧展开。年初,地宫南墙初现端倪。后来在内城又发现了33座小型墓葬并成功发掘和提取了两匹彩绘铜车马。

……

在近40年对秦陵的勘测和发掘过程中,仅在秦陵内外的地下共发现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5万多件各类文物。秦陵陪葬坑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大程度地再现了秦始皇生前的生活,举凡车马出行,中央厩苑、角低俳优、兵备武库、整装军旅、动物牺牲等,描绘了一幅秦国鼎盛时期的浓墨重彩图。

然而,这些发现只是在陵园的外围。秦始皇陵的地宫——也就是皇陵的核心究竟是怎么样的,成为迄今为止秦陵最大的谜团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