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历史上什么时候是发展的鼎盛期?为什么?

如题所述

明清两代是苏州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计在50万到100多万,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全国四大商业中心)之一,又称“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苏州事实已为东南最发达的都会,被视为步都城北京之後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实际其繁荣程度已经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纽约。并且在苏州周围开始出现城市化趋势出现了大量规模可以与府城县城匹敌的卫星市镇,与不断向外扩张的苏州城构成了苏州都市圈。这时的苏州号称“海内繁华、江南佳丽之地”,素有评语:“商贾辐揍,百货齐聚,上自北京,下至两广,远及重洋,贸易之盛甲于天下。”她对浙、闽、粤、皖、鄂、湘、鲁乃至东北地区都有相当吸引力。她不仅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而且是人口密集的商业大都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州的刘家港(今苏州太仓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松江府的上海港(通过吴淞江、苏州河联系)。

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扬州)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着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出租车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5
要说鼎盛时期,我不太清楚。但发展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吧……

南宋时期,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因在这一时期,北民大量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条件在当时的苏湖一带完全具备。因此其发展速度也想当之快。而且,就当时宋朝的GDP能够占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而言,作为全国经济重地其经济产值之庞大可想而知。
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些片面的分析。具体是不是真的这样,我没有切身考证过……
第2个回答  2013-08-2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明嘉靖以后,应天巡抚移驻苏州,直至清末都是江苏省会,苏州成为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3个回答  2013-08-25
在明清时期,一提到苏州,就不得不提苏州园林,而苏州园林则在明清时期开始兴旺。追问

意思苏州园林是明清时期的大量建筑么?那为什么苏州园林没有明清建筑时期满族的特色?

追答

建造苏州园林都是南方的工匠满族,满人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表现,让南人早已恨之入骨了,怎么可能还去当汉奸拍马屁了,再说满族 乃狄夷之邦,哪里懂得了我们中原的文化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