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耳石症?

如题所述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

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扩展资料:

耳石症的高发人群

耳石症的高发年龄是五六十岁,而且女性更多发。这可能和老年退行性改变以及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这部分人的耳石症容易被误诊,因为中老年人群常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有些医生可能会误认为是这些基础疾病引起的眩晕,而没有考虑到耳石症的可能性。

以前中老年人是耳石症的主要发病人群,现在年轻人得这个病的也不少见。耳石症与经常熬夜,睡眠不好,压力太大,总是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大脑疲劳,长期低头,都会影响耳朵的供血情况,进而引发耳石的脱落。

颈椎不好也会刺激颈部的血管,导致血管受压迫,发生痉挛,引起内耳的缺血,导致耳石脱落。此外,外伤和疾病(比如突发性耳聋或脑血管病)也会导致耳石症。相对来说,外伤性的耳石脱落,症状会比较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石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女人和夜猫子易患耳石症! 复位治疗“立竿见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症病因不明,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病。特别是年终赶任务,很多白领一族过度疲劳,耳石症的发病率也会升高。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系列体位改变使“不慎”掉入半规管的耳石重新回到属于它的地方———椭圆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般患者经过1-2次手法复位治疗,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不过,有些耳石症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就需要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减少复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2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由一个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所致,当头部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脱落的耳石会在内耳半规管里面发生运动,而诱发强烈性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石症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人群,女性较多。耳石症的特点包括:

       一、头位相对重力变化的时候,出现眩晕,比如起床、卧床、抬头、低头、回头,在床上翻身的时候可以诱发眩晕,有的人在床上不敢翻身,要保持固定的一侧睡觉,有的不敢低头系鞋带、摇头拿东西,眩晕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十几秒钟或者几秒钟就过去了,但很痛苦,严重的时候,可以伴强烈的恶心、呕吐、心慌等;

       二、在查体的时候,可以出现特征性的眼球震颤

       三、耳石症因为具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可以慢慢完全缓解,恢复时间长短不同,但是容易复发,常见的复发原因,比如骨质疏松、头部外伤、高血压、糖尿病、失眠这些因素。需要注意耳石症不会伴有听力下降、耳鸣、行走不稳、声音嘶哑等症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1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症病因不明,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病。特别是年终赶任务,很多白领一族过度疲劳,耳石症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 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

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其有著名的Epley和Roll复位法,即通过手法人为地改变内耳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把耳石从半规管中“驱赶”出来,回到耳石器中。复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内应避免头部剧烈昂头和低头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睡觉时头位也应适当抬高20度左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25
医学上“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那么,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耳石在人体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科学研究证实,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这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了巧克力豆一样,那么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也就有可能进入平素无耳石存在的半规管里面并沉伏下来,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主要表现: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美容,在医院做B超或CT时突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幼儿及儿童却极为罕见,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目前BPPV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1)耳石病:
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2)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3)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5)骨质疏松症
: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BPPV患者中,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BBPV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头懵、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复发者很少或有个体差异,不必过于担忧。
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其有著名的Epley和Roll复位法,即通过手法人为地改变内耳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把耳石从半规管中“驱赶”出来,回到耳石器中。复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内应避免头部剧烈昂头和低头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睡觉时头位也应适当抬高20度左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