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信用的人是什么意思吗

如题所述

首先我想表明自己对于这种人的态度,那就是吵架讨厌这种不守信用的人。

我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且有诚信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得到其他人的重视。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朋友,都喜欢讲诚信的人,愿意和讲诚信的人相处。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了,那就连最基本的筹码都失去了,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不守信用有很多表现方法,比如说不守时间。我就是一个很守时的人,和别人约好时间出去,我都会提前到,如果都特殊的事情我也会提前联系别人,给别人一个道歉。可有些人就不守时,也不提前和别人打招呼,好像他们这么做是应该的。我真的超级讨厌那些不守时的人了,我觉得我们约定好什么时间就是什么时间,不然干嘛要约好了呢?但就是有些人就会迟到,还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别人,有些时候明明就提前几分钟起床,快点洗漱就好了,可就是有些人偏偏不这样,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导致最后迟到。真的都快烦死这些人了。

还有那种明明答应别人去吃饭,后来又不去的。一次两次可能说你有事,但有些人总是这样放别人鸽子,我就觉得很过分了。这样不守信用就是在耍别人啊,太讨厌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让自己更加闪光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不守信用的人的主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并不会为自己说出的话而负责,而且对于很多时候来说都是言而无信的,所以说这是对一个人的评价。
对于这个评价来说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不好的,因为在这种不守信的情况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你说出什么的话,做出什么的事情,即便是自己付出了真心,但是对于对方来说未必就能够相信,所以说一个人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不排除别人是出于别的一个目的,如果自己本身就没有任何的一个错误,而且自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那么在这时候对方可能是出于别人的一个目的,因此在这种时候想办法自己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2个回答  2020-12-11
立刻远离
如果你不幸被不讲信用的人坑过,那么绝对不要给他第二次机会,你要是怕自己周旋不了的话,远离他是最好的选择。

02
不有任何来往
不但要远离不讲信用的人,还要坚持不和对方有任何的来往,对方主动找到你的时候,不管对方说出口的话有多么诱惑,坚持不动摇更不相信对方,不和对方有任何来往就可以了。

03
直接挑明
如果不讲信用的人做了坑了你的事情,不用隐忍着不发作,或者是等待对方回心转意或者心有愧疚之类,那是不可能的。你要做的就是直接挑明这件事,让他知道你可以不在乎,但是你不是傻子。

04
做到互不相欠
不讲信用的人如果欠了你的东西,比如钱财,一定要讨回来,大的钱财可以掌握证据起诉,小的钱财,可以多次进家门催讨,本身你们之间就不可能继续交往了,所以没必要不好意思。对方不欠你的,你也不欠对方的,然后这辈子就不用有所交集了,自然不会被烦的。只要没有硬性的约束,除非是大公司或者那种想做好的小公司,一般公司是不会诚实守信的,所以啊,想想你是为这钱损失心塞,还是以后再不确定的损失心塞?况且他们已经对你不诚实过一次了,你再继续合作,别人认为你好欺负,自己好好衡量衡量。
第3个回答  2020-12-09
不守信用的人,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答应别人好好的事情按照约定没有履行约定的内容,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不守信用的行为,这个人也叫做不守信用的人。
第4个回答  2020-12-24
“诚信”和“信任”间的距离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当然要从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根源去探寻。首先是汉字“信”,从人,从言,本意是指“言语真实,一诺千金”。由“信”组词,可以是“诚信”、“信用”、“信任”,其它词汇从含义上讲都大同小异,唯此三词分别代表“信”的三种状态。“诚信”是最源头的“信”,可以用儒学来解释,儒家要求修身,“凡事求诸己”,诚信是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信用”是诚信的结果,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夏征农,1991), “信用”充当了“诚信”和“信任”之间的桥梁。“信任”是别人对你“诚信”品质的反馈。前一“信”——诚信,是后一“信”——信任产生的基础或原因。
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强调单方的自我守信义务。主张先“思诚人之道”而后“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与之相比,“信任”他人或取得他人“信任”都处于次要地位,相关的言论比如,对他人“察其言,观其行”的谨慎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的不苛责。所以,在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诚信”到“信任”的鸿沟,我们每个人既诚心,同时又不信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儒家思想的理想是人人无条件地付出“诚信”,但现实社会并非“六亿神州尽舜尧”,更多的阐述如何成为一个可信之人,并无助于我们对交往的另一方做出是否信任的判断。现实社会里,人们更关心的不是“思诚”,而是利害得失。为求义利平衡,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下,我们看到现实生活里,人们实际上遵从的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一方面“害人之心不可有”来要求自己,一方面“防人之心不可无”来保护自己;一方面遵循文化指引“一心利他,毫不利己”,一方面又期望交往对方能准时准确地回报自己。从而,实现一个双发相互满足的人际交往关系。(杨中芳,1998)依此,我们可以通过交往中的博弈,也就是逐渐建立起的“信用”来鉴别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开始,到底谁先信任谁呢?是先“诚信”再信任,还是先“信任”再诚信呢?说到底,我们凭什么“信任”他人呢?
凭什么“信任”他人
答案是“关系网”。打破陌生关系或者试探阶段的关键一招就是这个关系网。它以自我为中心由“亲”而“疏”向外扩散(费孝通,1985)。进一步地,可以概括为:人际关系提供了人际信任。那么人际关系的成分有哪些?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又是如何产生信任的呢?

人际关系构成成分

西方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简单化为两人的亲密度,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显然更为复杂,感情成分比较内隐,并不是日常挂在嘴边的,有时甚至是“忌讳”说出来的,我们反而对人际关系中自己“应该”做的事耿耿于怀。杨中芳(1998)对中国人的两人关系成分进行了划分,包括既定成分,工具成分,和感情成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