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节日风俗

如题所述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做大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样过,名曰:做“大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至今莆田群众仍沿袭这个风俗。正月初二不串门

农历正月初二日,是莆田、福清两相邻县份的禁忌日。此俗亦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莆田、福清,两地被杀者众。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耙鼎”闹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有的地方还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铁锅底的锅灰耙干净后,必须等到元宵节才能再耙,否则来年会没有财气,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渐用煤或液化气当燃料,这一奇观也就少了。中秋节吃芋头米粉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中华民族习俗是吃月饼、赏明月。但在莆田,特别是农村,过去吃月饼并不很流行,是夜,家家户户却都要吃芋头炒米粉。这主要源于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以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8
还有吃饭、打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当天晚上,人们都涌上埕头,观看天上牛郎织女相会。这天人们很少见到喜鹊,说是上天搭鹊桥去了。有时夜里还会落几点雨,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泪水。
中元节 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炊“薄荷糕”、“金米果 ”、烧银冥纸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银纸,回娘家祭祀,俗称送“头年纸”,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送纸”。建国后,此俗渐废。
八月十五中秋节 亲朋间互赠月饼、板栗、白果等礼物,名为“送秋”。是晚,一家人团聚,吃炒米粉、芋头、板栗、月饼等,一直沿袭至今。
九月初九重阳节 俗称“九重阳”。民间人们蒸九层米果 。
冬至节 冬至节俗称冬节。节前一日晚上,家家户户“搓圆子”,插合春,捏称砣银锭等;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冬节早,全家吃“红糖丸子” ,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在平原一带,如果家有新丧,就不舂糯米粉了,表示居丧无心过节,其亲戚应在节前送糯米粉给他,主人回赠生姜、白米曲、麦芽饼、筷子、红糖及五谷种等,表示对馈送者见白不忌,祝他添丁发财。冬至节还有扫墓习俗。
除夕 农历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凡有外出者都要返回家中团聚。莆田人称除夕是“做岁”,顾名思义就是在此岁与岁的交接间,庆贺过去的一年里的年丰人寿,预祝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所以春节一般是从“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开始的。“尾牙”这天旧时业主宴请雇员,付清工资,结束这一年的雇约。百姓家则忙着置办年货新衣。之后选一天晴日大扫除,俗称“扫尘”。到了廿三这日,各家备办祭礼“送神”,用面粉等制作“送神糕”、煎“油煎米果 ”送灶公“上天”“述职”(到正月初四这日又将他们“迎回人间”叫“接神”)。送灶后,人们便择双日挂年画、做红米团 、贴春联等。莆田的春联有个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上端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此为全国仅有。相传清兵入关后,施行高压政策,民众奋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为大本营的全国抗清局面,清廷迁怒于百姓,滥杀无辜,许多人家因办丧事贴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百姓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 ,有人在被迫贴红联时,故意留一截白联,以示心有余哀。随后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直至今日。
除夕夜,家家备办红米团 、红柑等祭神“辞年”。晚上,厅堂红烛高烧,全家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如果有在外没回家的,饭桌上要留个空位子。之后,灶上要留“隔年饭”,灶膛里用块大木柴烧个彻夜不熄的“火宝”,象征年年有余岁岁兴旺。接着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小孩燃炮仗、合家欢笑、聊天娱乐,俗称“ 守岁”。
做岁中,莆田还有几个特殊习俗,即年夜饭里不能有鱼(现在已不忌讳),年画中不能出现荷花,初一、初二两日不使用水井,用水要事先贮备,不倒垃圾等。
解放前,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时限,负债的人不敢在家过年。城隍庙里这天日夜演戏,负债的人就去看戏避债,债主就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