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大郎到底是不是亲兄弟

如题所述

查看史书,疑点更多,经过一番查证,沧浪发现:武松与武大郎(本名武植)皆是清河县人,但并非亲兄弟。从生活年代上来说,两人相差了年。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吧: 一、武植是明朝的清官 武植的《墓志铭》里没有提到武松: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墓志铭来看,武植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经的王族子孙,是明朝的一个清官,为官廉正,其事迹至今还在清河县流传。他自幼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山东阳谷县令。他爱民如子,为官清廉,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戴。后因被同窗好友黄堂误会为“忘恩负义之辈”,被恶意中伤污辱诋毁。加之曾被武植治罪过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武清官的形象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历史早已证明,应还“为官清廉,兴利除弊”的武大郎和“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潘金莲以本来面目。清河县武家那村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年掘坟时发现,坟中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健在的三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1.78米。再者,若是烧饼的,哪有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 二、行者武松乃宋朝义士 行者武松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宋江三十六赞”,后见于宋人笔记小说《大宋宣和遗事》之中。根据清河县有关地方志记载,武松出生在宋朝,武艺。为人仗义,见不得别扭事,专爱打抱不平,附近的穷苦百姓谈起他没有不翘大拇指的。因他专与富人作对,在家乡呆不住,就常年流浪在外。后来路过阳谷县,在景阳冈打死猛虎,被知县大人任命为步兵都头。而在《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也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他为民除害,杀了当朝太师之子奸臣蔡鋆,最终身葬西湖边。 三、二人出生地不同 两人虽然都是清河县人,却不是同一个村子的人。武松出生在离清河县城西南大约八公里处的王什庄,王什庄建于宋朝之前。由于武松参加梁山,官军常来寻衅,为了避祸,村里人陆续搬到村南一瓜屋处建村。因为此地原有一位姓王的老妈妈居住,故取名王氏庄。后嫌其名不雅,遂改为王什庄。武植武大郎则出生在今清河县城东北三公里处的武家那村,武家那村有武大郎墓,墓前的护墓碑现存于该县文化馆内。王什庄和武家那两个村子相距有二十多里。 因此,武松与武植均是清河县的名人,均姓武,但绝非亲兄弟。当然,在今日之清河县里,武松是主旋律。路叫武松路,公园叫武松公园。清河人自我介绍,也要说一句“武松的故乡”。武植祠,在清河县城“武松中路”北一条小道的终点,当地人称“武大郎墓”,道上晾晒着羊绒(羊绒是清河县的“特色产业”)。无论从声势和口碑上来说,宋朝义士均远远高于明朝清官武植。而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施耐庵的《水浒传》。 事实上,我们施老先生是对不住匡扶正义的大清官武植先生和忠于爱情、贤淑端正的潘金莲女士了,也令今日武潘的后人们义愤难平。施耐庵的后代对此也深感内疚。他们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昭雪。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曾赴武家那作画十六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武植祠展厅还陈列一尊清代乾隆十六年的石碑。这是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途经河北油坊,闻武植有坟无碑,口谕立碑于武植墓前,并植树二百余。碑之正面刻文为:全族合力,保护武植墓周围“二百余株”“密林”之“壮观”。只可惜壮观之密林毁于“”而荡然无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6
何出此言? 肯定是亲兄弟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