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什么政绩

如题所述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正事想干成看来多么不易。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想干点正事的人看来都必须具有如此政治技巧。是难还是累?

  如果说杭州至今仍能称之为人间天堂,苏轼的这项政绩工程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坚固的支点。

  苏轼这次到杭州仅干了两年半多。元祐六年闰八月他转知颍州,时间更短,次年三月即离任转知扬州。虽然任期短,但所干为民大事不少,首先是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3
 据《东坡志林》记载:“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繁卿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余始至,问民疾苦,以此为首,遂罢之。”元祐初,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众官员还在持不同意见犹豫时,只有蔡京按照限令执行,为此受到司马光的称赞(但奸佞的面孔就在这,后来他又力助章惇推行变了种的所谓新法)。但也为此受到谏官的弹劾,指责他“挟邪坏法”,他从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被贬外任,也就在苏轼来扬州前两年曾来此担任知州。就在这期间他举办了“万花会”。

  史书没有记载他为什么要举办万花会,但我们可以揣测,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要想把这些花都看遍,只有举办万花会;举办万花会,营造一种欣欣向荣的喜庆局面,皇帝小儿知道了,岂不会对自己治理有方留下好印象,好早点把自己调回京城去,在举办万花会期间,还可以借机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前来,一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形象魅力,二可以趁机结交朋党,为日后东山再起打下人脉基础。估计是尝到了甜头,蔡京在扬期间延续了下来,后来者似乎也看到了甜头,顺延了下来。至于这是不是可能给老百姓带来灾难,可以不加考虑,只要对我有利,老百姓算什么呢?谁叫我是他们的父母官,他们是我的子民呢?没想到又来了苏轼;没想到他还要问民疾苦。万花会,要遍采诸园之花,是对诸园之花的糟蹋,众百姓家花园以及所种之花要想不被糟蹋,就只有找门道托关系或者赂贿公差。万花会,不仅没有给扬州带来喜庆,相反已经成为扬州一大害,它扰民,它制造了腐败,它损毁了执政者的形象。由此更引起了民怨。

  看来,政绩工程不仅包括为民为国兴利,还包括为国为民除害。

  而无论是兴还是除,其基础都是问民疾苦。

  同时,还需要谋略与胆略。如果说前者更需要谋略的话,后者更需要胆略。

  后者的主持以及他所由此建立的政治资源,岂不因你因此都一并脸上无光。独有你清正廉明?纵观苏轼一生,很像鲁迅翁所说: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王安石派主政,他要提意见,于是受到打击,转了司马光派风向,他又要替王安石说好话,于是仍受到迫害。虽然他在这些地方实行了这么多的惠政,随着变了种的新派的上台,只能是一路被贬,直至崖州当时所谓的海外僻远。连他的作品——“文章动蛮貊”,也就是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蔡京也打着“绍述”熙宁的旗号加以毁禁。这里有没有对禁罢万花会的“回报”呢?

  政治上的胆略需要的是没有个人私愿,且始终把实际中的老百姓高举在头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