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化

如题所述

仅供参考!新中国60年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奏响了民族复兴的恢弘序章,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伟大征程。要评价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决不能就60年谈60年,更不能就中国论中国。我们一定要把这60年放到历史长河和世界格局中去把握,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的民族自强史中去观察,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史特别是近300年现代化的发展史中去考量。有了这两个宏大的坐标系,我们才能以历史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作出精准评价。 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新中国60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使我们这个长期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近一个多世纪后,又迎头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打开了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命运之门。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主题,也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急剧走向衰落;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我们抓住了这条主线,中华民族迅速走向复兴。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新中国成立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这6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迅猛的时期。可以用四个巨变来描述。 第一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形态转型,彻底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阔步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划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核心标志,就是经济形态。中国之所以在过去20个世纪中有18个世纪领先世界各国,就是因为构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才面临大于世界各国的制度阻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开启了工业化的历史大幕,彻底解构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经济格局。描述这一深刻变革的关键词,就是“世界工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在过去的中国,“洋货”就是工业品的代名词;而当今的世界,“中国货”却成为工业品的最大来源。欧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三个世纪,才使10亿人口进入工业社会;而我国仅用了60年,就把13亿人带入了工业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 第二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最重大提升,彻底终结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下降局面,重新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民族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力量。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这样一个大的走势: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5%左右;到公元175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达到最高值。而后,中国经济由于没有跟上世界工业化浪潮,急剧下降,一度跌到1.8%的谷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又开始迅速回升,到2008年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3%.60年来,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经济实力最迅猛的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我们用了37年;突破10万亿大关,又用了15年;再突破20万亿大关,只用了5年;紧接着突破30万亿大关,只用了两年。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是“经济引擎”。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动力,连续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最重要的份额。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年中国的贡献率有望超过5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贸易国,近期有望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民生状况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善,使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逼近世界“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开始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同社会”梦想变为现实。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200美元,有望迅速跃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大同社会”梦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60年,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无徭无赋”的千年梦想,彻底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第一次实现了“学有所教”的千年梦想,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第一次正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全面建立起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次正在实现“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千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这是中国的又一个巨大变化。 第四个巨变:这60年,我们对中国大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进行了最深刻最积极的改造,彻底打破了束缚发展的严重自然阻隔,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社会联系高度通达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必然伴随着对自然地理面貌的人为改造。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地理面貌的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深刻和系统。一是我们建成了涵盖水陆海空的立体高效交通体系。密集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使交通设施通江达海、进村入户、联动城乡,极大地拉近了中华大地的时空距离,把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了交通网上的一个节点。二是我们建成了调节功能强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以“南水北调”为标志的大批水利枢纽的运行,初步改变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区域格局,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三是我们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通信网络体系。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7亿大关,互联网用户达到3.4亿人,中国正在快步迈入信息时代。这60年,我们建设了无数个“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的重大工程,把长江引入了黄河,把铁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一系列“吉尼斯纪录”。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造自然地理面貌,把中华大地的各个行政区划、各个自然区域、各个经济单元、各个社会细胞联接成了一个密切交往、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史,新中国60年极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为广大后发国家树立了实现繁荣富强的典型示范。 新中国发展成就的世界意义,不仅在于以自身成功加快了世界发展进程,更在于它的成功模式对世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群体不可逆转的整体脱贫,对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摆脱饥饿、远离贫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要求。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拉开了反贫困反饥饿的斗争序幕,但直到今天,世界还有1/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新中国带领世界1/5的人口,只用36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只用51年时间就进入了小康社会。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过去25年全球反贫困事业成就的67%来自于中国。中国的成功脱贫,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贫困人口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二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成功树立了世界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范例,对构建持续稳定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纵观历史上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血与火开道,无一不伴随着对外扩张和武力征服。这样的大国崛起,都是走的“外延式”的扩张道路,都把本国的强盛建立在他国衰落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的崛起,走的是“内生型”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国家强盛建立在世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这60年,我们始终奉行“和平崛起”战略,积极扮演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不是“解构者”。特别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更是开启了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交流合作、同生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样的崛起,对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大型经济体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对广大后发国家加快经济赶超进程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人类近现代史上,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奇迹,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美国赶超英国,另一次是日本追赶美国。但无论是美国奇迹、还是日本奇迹,都无法与中国奇迹相比。美国在50多年的追赶过程中,经济年均增速只有4%;日本经济的黄金期虽然达到9.8%,但只维持了18年。而我国连续60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创造了长达30年年均增长9.8%的世界纪录。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社会深刻转型的复杂经济体,能够保持这样长时间、这样高速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 第四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对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的实证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更加发达的生产力。但“苏东剧变”的深刻根源,却恰恰在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广泛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手段结合起来,释放出推动发展的强大制度活力。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以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强劲发展。“苏东剧变”2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对人类更高文明形态的有益探索。 我感到,新中国60年发展的意义还在于:它通过彻底摧毁小农经济这种周而复始简单再生产的产业体系,从而改造了中华文明基于这种经济根源而产生的保守封闭、僵化守成的不合理因子,改变了中华民族内敛性的文明特征和民族心态,蓬蓬勃勃地生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在传统社会结构被激烈社会革命摧毁的基础上,60年的发展还在中国重新塑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组织体系;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善于致富、敢于创新的天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几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浴火重生,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每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来一次治乱兴衰循环的历史怪圈,使中华文明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一条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嬗变的超越之路。这,才是60年发展对中华民族最根本最长远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一、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我国战乱不止,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经济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9-2008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00亿美元。1960年,达到614亿美元。之后,每年的GDP总量呈稳步小幅上升态势。1972年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2021亿美元(1982年)。从此以后,我国GDP总量逐年稳步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38600亿美元。从1960年到2008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196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后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是美国的12.3%,日本的25.7%,德国的63.1%,英国的83.1%,法国的90.2%。2005年,我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是美国的18.1%,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日本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国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但已是位于世界第2位的日本的78.6%,比2005年提高29.3个百分点。6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长了38.6倍。建国6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62年,我国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也只达到190美元。但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长了38.6倍。人均GNI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197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比1978年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209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8年的130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6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年间,中国经济出现了八个方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二是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粮食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比1949年增长 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增长64.7倍;布增长36.6倍;糖增长71.5倍;原煤增长86.3倍。

三是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业结构也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同时,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四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年均增长8.3%,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97万公里,增长 2.7倍。

五是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6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2266倍,年均增长14.2%。197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平均每年28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六是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