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由此看来,熟语包含的范围广,俗语的范围相对较窄;熟语既包括书面语又包括口头语,俗语则侧重在口头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所以它属于俗语。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4
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 常用经典格言警句大全
一、※理想篇※
鸟无翅膀不能飞,人无志气无作为。
幸福不会象鸟儿一样飞来。
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
语言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莫学知了爬树梢,东摇西摆唱高调。
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愿,生命就将暗淡无光。
人凭志气虎凭威。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谷糠。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爱叫的鸟做不了巢,爱吹的人赶不成事。
鸟都往高枝上飞。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作梦来收获所得。
万里长城是一块一块砖头砌成的。汪洋大海是一条一条涧水流成的。
二、※求知篇※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星多天空亮,学多智慧广。
乳燕不学,永远飞不上蓝天。
没有羽毛,多么强壮的鸟也不能飞翔;缺乏知识,再好的理想也是空谈。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鸟靠翅膀兔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不要装饰你的衣服,而要丰富你的智慧。
鸟笨先飞早入林,人勤学习早入林。
幼年学的好比石头上刻的。
好学好问,什么都能学会;害羞不问,总有一天掉队。
蜜蜂酿蜜不嫌花儿少,好学读书不弃分与秒。
不学习的人,象不长谷物的荒地。
学如驾车登,不进则退山。
对时间要吝啬,莫放松一分一秒;对知识要贪心,要争取一点一滴。
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
雨水可把瓶口灌满,知识却不能将脑子填满。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门窗,书籍是人们精神的食粮。
知识比财富更可贵,无知比贫穷更可怕。
知识的金锅谁也偷不去。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用力气举百斤,用智慧能举万斤。
知识的用处就象夜行人的火把。
虚心是学问的向导,恒心是知识的保管。
粮食滋养身体,知识丰富智慧。
水草好,牛羊肥;知识多人聪明。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山要绿化,人要文化。
科学好比一座山,看你敢攀不敢攀,胆小永远站山脚,勇敢才能上顶端。
无知和瞎子一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人知识少。
有学问的人象果树,扭扭弯弯;愚蠢的人象竹竿,滑滑尖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4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6-08-11 15:12:12选出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中总结的语言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歇后语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的语言,与之不同的是歇后语有的滑稽,有的带有一些讽刺的含义.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
相比而言俗语和惯用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书面语很少用俗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但俗语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而惯用语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谚语即地方性官方语言
俗语即地方性地方语言谚语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
相比而言俗语和惯用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书面语很少用俗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但俗语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而惯用语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歇后语即最通俗地方性语言
俚语是地方方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