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我国哪位文学家曾两度到杭州做官?

如题所述

苏轼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两次到杭州任职。第一次是熙宁二年(1069),任通判(一州的副长官);第二次是元佑四年(1089),任知州。任职其间对杭州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更是立下了功劳。苏堤便是利用湖中淤泥所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5
苏轼曾两度到杭州任太守,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杭州西湖的“苏堤”即得名于苏轼。
注:西湖“白堤”得名于白居易。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5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罪恶,反映了人民的痛苦遭遇,因而得到人民的喜爱。由于白居易不事权贵,并且对唐朝的腐败统冶不满,结果遭到上层统治集团的排挤,被贬到外地。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824年,白居易调离杭州,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白居易十分感动、他在题为《别州民》一诗中写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难留一湖水,与汝救四年。”他为群众负担重税而难过,也因自己未能为群众多办事而不安。
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把杭州城西南通往孤山的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即现在的“白堤”。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