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理解他人方面的反面事例

注意,是反面事例!!!

1、尊重理解敌军

宋襄公专心致志争当盟主,虽然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因此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自己的声望。

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柄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盟会上,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简从前往,结果为“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手下的军队活捉了起来。

楚军押着他乘势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2、鸿门宴的项羽理解刘邦

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3、袁绍夺冀州

袁绍想夺取韩馥占据的冀州,于是暗中唆使公孙瓒攻打冀州。有人乘机建议韩馥迎接袁绍抗敌。

有些大臣反对,韩馥却“理解”袁绍:“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忌妒!”最后白白失去冀州。

4、农夫与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

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5、东郭先生与狼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毛驴背上驮着口袋。忽然,从他的后面跑来一只狼,求他救它,还说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东郭先生见它可怜,便把它装进口袋。猎人追来了,问东郭先生有没有见到一只狼,东郭先生说没有看见。

猎人走了,东郭先生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狼一出口袋,非但不感谢东郭先生,还张开嘴向东郭先生扑来。东郭先生绕着毛驴,一边躲闪,一边骂狼没有良心。正在危急时,走来了一个老农。东郭先生和狼都向老农讲理由。老农都不信,要狼重新装进口袋给他看。

狼同意了,东郭先生把狼装进了口袋。老农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并对东郭先生说:“对狼讲仁慈,你真糊涂,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尊重与自尊是人生必须学会的第一准则。人的心灵世界,是靠这一准则来支撑的。尊严可以给人带来自信,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每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内心深处都存在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
13.1 当前存在的误区
13.1.1 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常常把孩子放在被管束的地位,常常用自己的期望去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尺子”去评价他们,特别是只用学习成绩标准去衡量他们,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造成了对他们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13.1.2 有的教师和家长简单地把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当他们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贬低、批评甚至责骂,这些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造成他们的紧张、焦虑、懦弱、抑郁和攻击等多种不良性格的产生。
13.1.3 越是关系亲密,就越容易忽视对方的人格尊严。错误理解“严是爱”。对孩子在各方面要求过严,不分场合、人群,动辄“指教”、“纠正”,使他们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对”,很没面子。有的家长认为: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自己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最后导致双方关系的疏远,甚至叛逆。
13.1.4不尊重或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控制他们的个人爱好或兴趣等。
13.1.5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或教育欠发达地区,一些家长仍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陈腐观念,被棒打出来的家长们依然棒打着自己的孩子。
13.1.6 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还不习惯将孩子看成朋友,他们信奉的是等级观念,长幼尊卑、师道尊严、师徒如父子,总担心一旦和孩子成为朋友,平起平坐,孩子就会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无法无天、没大没小等等。

读一遍孩子身心健康
读二遍孩子茁壮成长 读三遍孩子必定成才

中国教育方法第一书:《教育优方》摘要 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张峰 张卓 张吴昊 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1、泓水之战。
宋楚两军对战与泓水。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

2、鸿门宴。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时,樊哙闯进来,辩解说,刘邦先进咸阳是给项羽做先锋,攻下了还封库房等待项羽入关,如此大功,项羽怎么能够杀刘邦呢?
项羽“理解”了刘邦,放过了刘邦,最后被刘邦所灭。

3、袁绍夺冀州。
袁绍想夺取韩馥占据的冀州,于是暗中唆使公孙瓒攻打冀州。有人乘机建议韩馥迎接袁绍抗敌。有些大臣反对,韩馥却“理解”袁绍:“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忌妒!”
最后白白失去冀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