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书 P111 在“为学有道”单元 急!!!!在线等20分钟。好的再加

在“为学有道”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
请填写下列表格

1:孔子: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2:孟子:
3:颜之推:
4:郑燮:
5:刘开:
6:
7:
8:

孔孟论学

(新华初级中学 陈榕设计)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弈城围棋,相当于“又”,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五”即十五。志

,志向。

2. 三十而立:立,自立,这里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法。

3. 四十而不惑:惑,(受)迷惑。

4. 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知晓。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 六十而耳顺:指无论听到什么,无须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意,并明辨是非。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从,跟从。欲:想要。

7.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法度。

8.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罔,迷惑。

9. 思而不学则殆(d i):殆,危险。

10.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何以,即“以何”,以,凭。谓,称。文,孔圉谥号“文”。

11. 敏而好学:敏,敏捷。好,喜欢。

12. 不耻下问:耻,耻辱。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

13.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是,这。以,因为。

14. 譬(p )如:,比方,比如。譬,比喻。

15. 譬如为山:为,本义做,这里指堆积。

16. 未成一篑(ku ):成,完成。篑,土筐。一篑,一筐土。

17. 吾止也:止,停止。

18. 譬如平地:平,这里作动词,填平。

19. 虽履一篑:岁,即使。履,倾倒。

20. 进,吾往矣: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往,去,这里指前进。

21.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同“惑”,奇怪。乎:相当于“于”,对于。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岁,即使。易,容易。生,生长。

23. 一日暴(p )之:暴,同“曝”,晒。

24. 十日寒之:寒,使……冷。

25. 吾见(xi n)亦罕矣:见,出现,这里指和大王相见。罕,少。

26.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退,指退居在家。寒之者,使他寒冷的人,指那些谄谀小人。至,到。

27. 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萌,萌发。

28. 今夫(f )弈之为数也:今夫,发语词。弈,围棋。为,作为。数,技巧,技术。

29. 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善,擅长。

30. 使弈秋诲(hu )二人弈:使,假使。诲,教。

31. 惟弈秋之为听:惟,只。为,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32. 一人虽听之:虽,虽然。

33. 一心以为有鸿鹄(h )将至:以为,认为。鸿鹄,天鹅。

34. 思援(yu n)弓缴(zhu )而射之:援,拉,这里引申为拿。缴,系在箭上的绳,这里代箭。

35. 虽与之俱学:虽,虽然。俱,一起。

36. 弗若之矣:弗,不。若,及,比得上。

37. 为是其智弗若与:位,因为。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38. 非然也:非,不是。然,这样。

39. 尽信《书》:尽,完全。《书》,指《尚书》。

40. 吾于《武成》:于,对于。《武成》,古《尚书》中的篇名,内容大约是记述周武王伐商纣的故事,今以亡佚。

41. 取二三策而已矣:策新浪围棋,成编的竹简。

42. 仁人无敌于天下:仁人,仁道的人。于,在。

43. 以至仁伐至不仁:以,平。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极。伐,讨伐。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44. 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何其,怎么会。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流杵,木棒漂流。

三、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号‘文’呢?”孔子说:“敏捷而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的。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做,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聂卫平围棋道场,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六则语录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警句和成语,如: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略)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安排课时:二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1)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围棋网站,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板书:为:做。道:方法、规律。)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

说明:

(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y jǔ p

不 逾 矩 譬 如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说明: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是朗读,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量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基础。

(三)理解孔子论学四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说明:

质疑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楚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巡视,对学生的工具书运用做一些指导。释疑,应首先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或“温故知新”、或“触类旁通”,从而扫除理解障碍。当遇到学生凭目前的知识能力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方可给出答案。这样,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能高度集中思想,全心投入。

3、学生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1)全班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

(2)选四对同桌在全班面前合作。

(四)深入理解孔子论学四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 师生一起找出这四则语录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或警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2、学生自读孔子论学四则,悟一悟其中蕴含的“为学之道”,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导语:这四则语录,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成语、警句,可见其价值。你能悟出这四则语录中分别蕴含的“为学之道”吗?请仔细品读,思考,然后简洁概括。

3、 学生发言。

第一则:少年就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第四则:学习贵在坚持。

4、教师深入追问: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这些话又是怎样做到使人信服的呢?(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任选你觉得最能使你信服的一则研读,说说你的研读结果。

5.学生研读、发言。

第一则:以自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第二则:两种情况对举
,反面论证。

第三则: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

第四则:比喻、对比。

(四)朗读、背诵。

说明:

背诵环节,形式可以自由活泼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式背诵:教师背诵半句,由学生接下半句。

2.译句对原句:给出某句译句,学生背诵原句。

3.接龙式背诵:由一组学生以标点为界,接龙背诵。

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形式的背诵,总之,力求使学生快乐、有效地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孔子论学四则。

2、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生一起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2、教师出题(实词解释:“惑”、“逾”、“罔”、“殆”等),学生自由抢答。

3、教师导语: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论学的四则经典语录,这堂课我们来读一读亚圣孟子论学的两则语录。孟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善于教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做孟子的学生,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初读孟子论学第一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p hu h nɡ zhu

一日暴之 诲 二人弈 鸿鹄 弓缴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天元围棋,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以句号为界请几位学生合作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由学生上台,自选搭档,任选一则,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以句号为界,逐句讲解。)

5、全班朗读,教师在停顿、节奏、轻重等方面稍加点拨。

(四)深入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师生轻松对话。

教师:这一则,似乎内容比较复杂,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句子——

学生:(可以自由接话)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专心致志——专心、思想集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开小差,心有旁骛。

教师: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一暴十寒、心有旁骛的学习当然是不会有成果的。当时,有人认为是因为孟子辅导不力,才使得齐王昏庸不明,孟子便说了这样一段话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你发现孟子增强议论说服力的“秘笈”了吗?——

学生:比喻(对比)。

教师:谁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当小老师)

说明:

本则篇幅最长,难度较大,师生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循序深入。以学生熟悉的成语、句子为切入点,一可引起兴趣,二可以旧带新,快速切入核心内容。

以下讲解内容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加以点拨:

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2、 朗读2-3分钟,散读与齐读相结合。

3、填空式朗读,关注关键语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五)理解孟子论学第二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注音,朗读。教师正音。板书。

chǔ

血之流杵

2、学生借助注释试着出声串讲,发现疑难。

3、质疑、释疑并串讲大意。

4、在师生对话中理解本则中孟子所提倡的读书应有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就经常以质疑的手段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质疑”主要指的是对我们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孟子在读《尚书》这本古籍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没有区别呢?

学生:有区别。他是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怀疑,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尚书》中是怎么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情形的?

学生:血流飘杵(血之流杵)。

教师:孟子认为这不是事实。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仁人无敌于天下围棋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

教师:尽管孟子的推断未必与史实相符合,但这种大胆怀疑,不盲从书本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表明,他是用心在读书,他是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从此,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

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了读一切书籍、文章,这个句子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5、齐读孟子论学第二则。

(六)总结、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齐读《孔孟论学》。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

教师语:孔子孟子论学的经典言论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中获益匪浅。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是否有需要改正或调整、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在文中适当引用这一则中的关键语句。(课时如有余,可请学生当堂思考。)

3、布置作业:

(1)短文一篇(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要求如上。

(2)抄写孟子论学二则。

二、板书设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终身学习

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为

孟 不耻下问 勤学好问 学

论 功亏一篑 坚持不懈 有

学 一暴十寒 持之以恒 道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胆质疑

三、课堂实录

四、质疑答疑

五、语文知识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 【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 ) (2)四十而不惑(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4)不逾矩(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7)敏而好学( ) (8)譬如平地( )

(9)吾见亦罕矣( ) (10)使弈秋诲二人弈(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根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孔文子“ , ”,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

, , , !

(3)“ , ”,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分别达到的境界: , , 。(用孔子原话)

4.请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功亏一篑 (2)一暴十寒 (3)专心致志 (4)不耻下问

参考答案:略。

(二) 【选做题】

1、请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词典》,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下列名句。

(1)学而不厌围棋单机游戏,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

(译文: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只是喜欢古典文献,通过勤奋追求而获得知识啊。)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译文:君子依照正确的方法来达到高深的境界,就是要他自觉地有所得。)

2、请选取《孔孟论学》中的一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拓展延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P98:(1)选自《论语》、《孟子》 (2)立:自立,之立于礼,即做事合于利 (3)不惑:不受迷惑 (4)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耳顺:指听到别人说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6)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7)罔(wǎng):迷惑 (8)殆(dài):危险 (9)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10)文:孔圉谥号“文” (11)为山:堆积土山 (12)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篑:土筐 (13)平地:填平洼地 (14)覆:倾倒 (15)无或:不值得奇怪。或,通“惑”,奇怪 (16)暴:通“曝”,晒
P99:(1)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2)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至,极 (3)吾如有萌焉何哉: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4)弈:围棋 (5)数:技巧,技术 (6)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奕秋的话 (7)鸿鹄:天鹅 (8)援弓缴(zhuó):拿起弓和箭。缴,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9)《书》:指《尚书》 (10)《武成》:《尚书》的篇名 (11)策:竹筒,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 (12)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13)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14)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漂杵。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2
2:读书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应善于思考,应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迷信书本,需要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深。
3:熟读文章,并且广泛阅读,以此扩张知识。
4:反对:过目成诵,无所不诵,主张:深入探研,择其精华。
5: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他还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则言之无物;文之成视乎辞,辞不达,则行之不远。”(《复陈编修书》)
6:朱熹;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7:钱锺书: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8:鲁迅: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

- - 给下最佳 ,谢啦 (累死莪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3
同求啊,会的来帮帮忙
第3个回答  2011-11-29
大哥,你的是什么教材??
砸我的没有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