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祖先氏族祖谱和氏族迁徙起源

由于蒙古先民曾经只是蛮荒游民,所以历史记载甚少。寻找难度很大,请大家尽力寻找并且给予一定历史证据。

.蒙古族人的姓名:
⑴.蒙古族的姓氏有四种主流:
①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
《蒙古秘史》中记载有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上十一世祖学瑞察曾虏一女俘“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这“兀良合”为部落名称,“阿当罕”为本名,“札儿赤兀惕”为氏族名称,故这个女俘兀良合真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在蒙古语中,“真”表示为女性,“歹”表示为男性,若是兀良合歹,就是男俘了。
蒙古族人的姓名称呼的顺序为:姓氏、名称、族属。如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各旗的札萨克、台吉均姓乌,是出于成吉思汗手下“四杰”之一的兀良合人(亦称乌梁海)者勒蔑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的缘故,也就是取本部落名称的首词为姓。
《元史》首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述中,将其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写作“乞彦”,就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奇姓,均由此而来。蒙古族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子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②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
成吉思汗第二个弟弟合撒儿的后裔所建立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就是源于合撒儿出生的孛尔只斤(亦称博尔济吉特氏族,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东土默特原居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卓索图盟)的宝氏,在蒙古语中,“宝”、“包”通义。
③以祖先的名字为姓:
蒙古族人比较喜欢以显要祖先的名字为姓氏。古代元朝丞相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其后代便以脱脱为姓,如元朝的脱脱尼、明朝的脱脱卜花。现代人中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其祖先的名字为莫勒特图,以后便取“莫”字为姓,谐音取汉字为“孟”,所以嘎达梅林的汉名叫做孟青山。内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城代办富格日特的远祖是兀良合人,本姓乌或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改取“富”为姓了。这种转姓的情况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较为普遍。
④以历史上的特殊称呼为姓:
既非以部落、氏族为姓,也非以父名卫星,而是出于历史的原因以一种特殊称呼为姓,是蒙古族人中较常见的现象。古代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称为“奥鲁”,于是这些留守在个的人便取姓为“奥鲁”,后简化为“奥”。元朝时期,凡降元编入蒙古军的,都在姓上加“蒙古”二字,后简化为“蒙”。在明朝,常有帝王给蒙古人赐姓的情况,如蒙古人火你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附明,被赐姓名为“霍庄”;蒙古人观音保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附明,被赐姓名为“李观”;蒙古人丑驴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归附明朝,被赐姓名为“李贤”等等,这些姓氏后来就成了一些蒙古族人的姓。
⑤以汉族姓氏为姓:
以汉族姓氏为姓主要时按蒙古族语意译为汉姓。直译有如:蒙语“锡拉特”意为“黄”,译为黄姓;“查干”意为“白”,译为白姓;“呼和”意为“蓝”,译为蓝姓;“阿拉坦”意为“金”,译为金姓等。还有的取谐音汉字为姓者如:父名为“伯颜”,则取“伯颜”首字的谐音“白”为姓;父名为“火你赤”,则取“火你赤”首字的谐音“霍”为姓等。还有的蒙古族人直接使用汉姓。
⑵.蒙古族人名的特点:
蒙古人的名字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①以动物名称命名:
蒙古族人的男性喜欢以勇猛矫健的动物名称来命名,如“阿思兰”(狮)、“巴尔思”(虎)、“阿尔布古”(花鹿)、“脱里”(鹰)、“葛尔图”(猎鹰)、“玛喇勒”(叱鹿)等。蒙古人以勇猛为荣,因而喜欢力大凶猛的动物,并且以老虎为名者居多,常在虎字前加上些形容词,如“哈喇巴尔思”(黑虎)、“普剌巴尔思”(黄虎)、“乌兰巴尔思”(红虎)、“额白巴尔思”(雄虎)、“茂巴思”(恶虎等)。“不花”(牛)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人用它来命名,如“帖木尔不花”(铁犍牛)、“犴难不花”(金犍牛)、“察罕不花”(白犍牛)等。这些名字反映了蒙古族人悠久的以狩猎和畜牧为主的经济文化。
②以“巴图”命名:
蒙语“巴图”意译为“结实”,不同的汉译字有拔都、八都、伯秃、伯都等。蒙古族人喜欢在“巴图”之后加附加词,如“巴图噶尔”(结实的手)、“巴图和坦”(结实的城)、“巴图布林”(全结实)等。为了表达“结实”的含义,还有以金属命名的,如“阿勒坦”(金)、“铁木尔”(铁)、“西日莫”(生铁)、“宝力道”(钢)、“图卡特穆尔”(正铁)等。元朝的文宗皇帝名字就叫图贴木尔,泰定皇帝名字叫也孙铁木尔。
③以祝福、吉祥的词命名:
蒙古族人喜欢用祝福、吉祥、幸福的词来为孩子命名。如“那苏图”(长寿)、“宝音”或“伯颜图”(福)、“好必图”(有福)、“乌力吉巴雅尔”(吉喜)、“吉日嘎朝”(幸福)、“贺喜格”(恩惠)、“白仓”(富仓)、“都冷仓”(满仓)、“巴达荣贵”或“满达夫尔”(兴旺)等。还有以吉祥的数字来为孩子命名的,如“伊苏岱”(几)象征丰盛,是无尽数,“也带该”(九)等;有人干脆以祖父、外祖父或父亲的岁数来命名,如“吉林泰”(六十)、“达兰泰”(七十)、“乃颜”(八十)等,祈望长寿。
4.以自然物体为女性命名:
蒙古族人喜欢用星辰、花草、树木、珠宝等为女孩子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琪琪格”(花)、“琪木格”(花蕊)、“塔娜”(珍珠)、“哈森”(玉石)、“水灵”(翡翠)、“乌云”(蓝宝石)等。也有用象征女人命运的词来命名,如“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还有按照出生月份来命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4
营儿门,一支元室皇族转危为安的“圣地”

2004年4月9日的《兰州晚报》24版登了万全琳、赵永胜同志题为《元室皇裔“黑虎赵”姓考》的文章。该文在追述被称为“黑虎赵”的赵姓人家民族渊源和姓氏来历时写道:“黑虎赵姓乃烈祖也速该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温一族也。”又写道:“洪武三年(1370),明将徐达、李文忠奉命征北,将元朝残余势力压缩在内蒙、甘肃一隅。甘肃一支的元军中有三狼济王等元朝皇室九人奋力征战,怎奈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非人力而能挽回。于是,九人边战边退,遂生弃甲归田之意。”“三狼济王等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三狼等七人涉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即今营儿门),内一人隐居张家坪(今平川区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一姓吴,隐居黄草湾(今平川区大坝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芦子(今靖远县);一姓赵,隐居会宁黑虎岔”,后统称为“黑虎赵”。这篇文章不仅再次引出了关于营儿门的话题,而且道出了营儿门马氏家史研究中关于“七人七马”传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归宿,是营儿门马氏民族渊源和姓氏来历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元末明初流落到靖远、会宁、景泰、平川一带一支元室皇裔命运和归宿的重要线索。
  
营儿门在马氏家史和命运中的地位,在营儿门马氏各房家谱、族谱中早有定论。如马氏二房保存的由该房十八世孙、清朝秀才马镇邦(字凌云)于清光绪十六年写的《马氏家谱》明确写道:“太祖之始,本系前元国姓,兄弟二人名铁礼棉、铁礼秀,元末时由汴都而北迁,至红罗以南渡,率水浒而走马,向山曲以胥宇,住扎营儿门,为始托足之地,由斯易铁为马。”马氏三房保存的由该房二十二世孙、民初儒学增广生员周卿氏马建基于中华民国六年撰修的《马氏族谱》也写道:“太祖之所自出,原属元室苗裔。元德既衰,举玉干金枝之盛,作琐尾流离之子,由金台而启行,率水浒而走马,自红落(罗)以南渡,倚黄流为天堑,始驻营儿门以固圉,继税驾芦塘城以开疆。”类似的记述在马氏其他房头的家谱、族谱中都可以找到。万全琳、赵永胜二同志的文章又以赵姓、吴姓和张姓皇室后裔的经历拓宽和完善了对营儿门地位的认识,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营儿门对营儿门马氏来说,是这个庞大家族的姓氏发祥地。因为马氏各房家谱、族谱都确认,马氏祖先正是在这里改姓汉姓并指“马”为姓的。但对包括马氏祖先在内的“七人七马”来说,营儿门则是关系他们生死存亡、转危为安的“圣地”。马氏谱牒和传说都认为,“七人七马”是在明洪武三年,沈儿峪(即今定西巉口车道峡)兵败,“由金台(即兰州的王保保城)而启行”,逃到红罗山(即今靖远县北湾乡寺儿湾石窟所在地)的。红罗山口是丝绸之路上黄河古渡口之一。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河的紧急情况下,“七人七马”以绝处逢生的胆识和勇气,涉“流木”以渡(民间说是踩着浪柴过河的),甩掉了明军的追赶。营儿门与红罗渡口隔河相望,处于下游,当时黄河向南改道,水流直冲营儿门崖面。从红罗渡口下水到南岸登陆,营儿门是第一个到达的岸口。它对“七人七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倚黄流为天堑”,挡住了明军的追赶,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暂时喘息的机会和聚精会神、审时度势,做出生死攸关的重大选择的条件。现在还没有材料证明,营儿门之后“七人七马”又聚首过。而他们所采取的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实行汉化,改姓汉姓等避祸求生的策略举措,只能是在营儿门做出的。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证明他们在营儿门曾开过什么会,形成过什么决议,做出过什么决断,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不管通过什么形式,他们对下一步如何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命运在营儿门时就达成或形成了某种共识。正是这种共识,影响和指导了他们在以后的岁月中一个一个毫无例外地都走上了实行汉化和与汉人结合的道路。营儿门在他们这次命运转折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七人七马”,万全琳和赵永胜同志的文章也补充了新的资料。马氏家谱、族谱和传说认为“七人七马”中有王爷二人,丞相一个,驸马一人,押粮官、武官各一人,还有随从一人。后来这些人分别改姓为马、吴、苏、赵、武和杨。这与万全琳、赵永胜二同志文提供的说法略有不同,少了改张姓的,多了改马、苏、武三姓的。吴、赵二姓以及赵为押粮官的说法,则完全一致。
  
关于改姓的缘由和来历,万赵二同志的文章根据《平川区志》和《赵氏家谱》的记载,介绍了改张、赵二姓的说法。文中说,内一人,“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又说:“隐居于此的昴空孙辈,只有改族换姓,说谎方能避免灾难。无奈在官方问他们姓什么时,随便答道姓百家姓里第一姓,从此便姓了赵。”马氏家谱、族谱中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如选择马姓是表达蒙古民族对马的依恋和挚爱,选择武姓是对自己曾在军中所任职务的纪念等等。这些资料对研究这支“元室皇裔”的下落和命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营儿门及“七人七马”的历史不仅仅是赵、马、吴、武等七家七姓的家史,而且是靖远、会宁、景泰、平川(还涉及民勤、玉门)等县市的地方史、民族史、姓氏史。研究这些历史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地方知名度,保护如兰州的王保保城、靖远的营儿门红罗寺、会宁的黑虎岔等这样一些重要的、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址,会有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14
到百度百科输入元世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