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 何为“爱的教育”?

我对“爱的教育”的理解实在是太片面了!所以,想请教一下有识之士,到底什么是“爱的教育”?它的具体行为该是什么呢?只要是在对待小学生身上,当一个小学老师,怎么对学生才算是“爱的教育”呢?

第1个回答  2013-08-31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走出爱的误区

一位母亲心情沉重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平时,她把儿子视若珍宝,有求必应,凡是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儿子,让他享尽了“独占”的满足感。一次带儿子去朋友家吃饭,仅仅由于夹了一筷平日儿子最喜欢的菜,儿子便怒发脾气,尖声大叫:“不许你吃,这是我的!这些通通是我一个人的!”当场又哭又闹,弄得好不尴尬。这位母亲伤心地说:“陌生人尚能知恩图报,我那么爱儿子,尽心尽力为他付出,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口菜肴,为何儿子心底如此冷漠?”

其实,孩子的薄情“病”在自身,“根”在家长。“爱的教育”存在两个误区:其一,家长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的教条,忽视了从身边小事中对孩子进行爱的启蒙。当孩子用手抚摸小草时,我们总赶紧拉开他们说:“别弄脏了手。”当孩子想照顾受伤的小动物时,我们冷漠地说:“快放下,有太多的细菌。”就这样,丰厚的教育资源从我们身边流失,孩子的感情逐渐被打磨得单一、贫瘠。其二,家长的溺爱压抑了孩子心中爱的自然成长,让孩子生活在自我幸福、自我陶醉之中,偏离了正确认识的轨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只懂得接受爱,却缺乏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丧失了辨别爱的能力,变得不懂珍惜,不懂给予。

爱子有度,教子有方

孩子的爱心不是强行灌输的,不是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读懂家长的爱。从小让孩子明白并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关爱”应该被列为家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家长就是由于错误的付出方式,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对我的好”是客观而非主观的,于是便坦然安享于接受的位置,不去思考隐藏在爱的行为背后那浓浓的舔犊之情。长此以往,爱当然只会从上往下地单一流动。家长应该把握住生活中的机会,告诉孩子哪些表现是爱、为什么亲情可贵、如何向家人表达爱……把“爱”这一寓意深远的字眼以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教给孩子,孩子自然会产生心理共鸣,懂得珍惜、感激家长的爱。

其次,让孩子学会给予爱,掌握爱的付出方式。给予爱,即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家长平日需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成长为具有同情心、爱心的人。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家长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碎小事进行教育,如饲养小动物、照顾生病的亲人、让位给年迈的老人等,让孩子知道“爱”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和模糊的概念,而是环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也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网络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以后便再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了。”爱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社会的基石,它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正如同家长们对孩子千方百计施予爱的出发点一样,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同样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爱的教育联系着孩子的情商发展、联系着对幸福的体会、还联系着对未来的把握,为了孩子的明天,请家长们进行正确的爱的教育吧!
第2个回答  2013-08-31
有谁说爱不是一种习惯?
爱是他加于事情人们物体身上的情感!
小孩子要避免任性,开始考虑别人,就是爱吧!我不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