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县志讲什么,有什么读后感

如题所述

《普陀县志》正文共24编110章378节,1992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虽然身为舟山普陀人,却还未这样系统地了解过舟山普陀。在这本县志里,发现了很多有意思地地方,本文以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方言”为例浅谈自己的读后感。 一、民俗习惯
《普陀县志》二十三编“社会生活”的第三章“风俗习惯”分成了五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旧风陋习。我想应该是比较全的了,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习俗已经不再流传了,大概只有在更落后一点的农村里还有着那样的淳朴,而自小生活在本岛上,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人更是不大清楚了。有些我倒是从家里长辈或者外人处听说过。
1、先谈谈渔业生产方面的习俗吧。
从小吃海鲜,坐在海边夜排档聚餐时,会有很多刚回来的渔民来交货,他们大多善谈(大概是海上的捕鱼生活太闷了只能靠说话消遣了吧),从他们口中我听说了不少渔民的忌讳,大多在县志中都得到了映证。
比如在船上,要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所以小时候坐小舢板出海,家里人总是把我看得牢牢的;忌在船上吹口哨,以免“引浪招风”;忌拍手,因拍手意味着“两手空空,无鱼可捕”;忌船只靠岸时喊“到了”、“来了”之类的话,以免“把野鬼引上岸”;忌家有红、白喜事或未满月的人下船;忌妇女上渔船,认为女人上船要冲犯船神,我一直对此感到不满,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还有性别歧视,现在倒是不觉得什么了,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现在也不过时习惯了,没有人真的去追究里面的原因。
当然也有些我不知道的,比如忌七男一女同船过渡(交通船),意为“八仙过海”不吉利,遇到时,船上的人就故意说“今天船上有九个人”(一个指船关菩萨)以解忌。 渔船出海时还要给鲨鱼引路,万一遇到鳖鱼、鲸鱼时,渔民就口中念念有词,一面向鱼撒米。一面将一三角小旗丢入海中。据说这是鳖鱼赴考途中迷路,浮出海面来问讯。撒米施食,抛旗引路,可免鳖鱼掀浪翻船。
不过读完关于渔业的这一节,我发现有些习俗县志中是没有提到的,也有可能是各个岛的习俗略有不同,导致县志没有写全吧,比如关于造船的。舅舅是造船发家的,小时候总跟在他屁股后面玩,懂了不少,再加上查阅资料,在此补充一二。比如最普遍的,老一辈无论干什么都喜欢看黄历,挑个良辰吉日,渔民造船也是。具体的,开工前,要杀三牲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铜板或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木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木师傅按五色彩条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睛”,用红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2、再讲一个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方面的习俗。
县志中记载的其实大多还有流传,比如:旧时乡间主食番薯干,谚“舟山人叉谈(方言),番薯干当饭”。大米视奢侈品,少量掺食,或用于待客;灾年掺食瓜菜野草等;渔民多嗜烟酒,饮酒以驱寒活血、消除疲劳,吸烟兼计时计程。进补常以酒作辅料,“老酒浸黑枣”、“红糖老酒冲鸡蛋”等;后来生活开始富足,宴请的食物也越来越丰盛(各地旅游,我未曾发现比舟山人还“会吃”的),但这些习俗其实都还在。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中常备“杨梅小酒”、“臭冬瓜”“番薯干”,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年大鱼大肉的人们反而更怀念这种地道的传统“美食”了。甚至有些餐厅还以这些为招牌,非常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怀旧的老人和想尝试的年轻人。
3、其余习俗。舟山的礼仪习俗其实也很有意思,但是非常复杂,各个小岛也有所不同,纵使我参加了好几场哥哥姐姐的婚礼了,也还是没有搞明白。加上近年来婚礼西化愈发普遍,视很难看到纯粹的带舟山习俗的婚礼了。还有庆生和丧葬方面的习俗我更是接触不多,通过县志倒是了解了一二。 二、方言
《普陀县志》二十三编“社会生活”的第五章“方言”分成了四节——概况、语音、词语、语法。分得很是细致,但是从小学习普通话的我方言说得并不地道,只能在词语这一节中有所收获.
1、方言词语。
过年一大家子一起吃饭时我们也曾讨论过方言,都说舟山方言很有意思,虽然普陀区的各个小岛上的方言会有略微的口音不同,但大多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举个很有意思得方言例子。英语中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其实舟山方言中也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