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书周孝子事》翻译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

原文: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翻译:有一个姓周的孝子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死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他的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说:“希望你能成为寻找父亲遗骨的孝子,这样我在九泉之下就可以瞑目了。”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有了背父亲遗骨回家安葬的想法。

原文: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

翻译:芳容考虑到已经成人,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于是鼓舞勉励自己说:“天下怎么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芳容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如果找不到父亲的遗骨,我就决不回来。”出发去都城后,芳容无论天气好坏都会拼命赶路。因为一路上有时冷有时热,有时饥有时饱,所以到旅店投宿时,他感觉自己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不能起床。

原文: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翻译: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十分担心,不敢让他留宿,想要将他安置到附近的庙里去。芳容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是神志清醒,只要用药治疗就能痊愈。而且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做完,麻烦您帮我叫来里正,我和他说明原因。”不久里正来到,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病。

原文: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翻译:直到六月初芳容才能走路。他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有时遇到突然而来的风雨,还要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时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不停的流血。终于到达了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了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遗骨上船,半个月后终于到达里门。他把父亲安葬在祖坟的旁边,以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

赏析

《履园丛话》是清代作家、书法家钱泳创作的一部笔记小说著作。共二十四卷,基本上一门为一卷,内容广而杂,书中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即使得诸传闻,也必指出来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节选的内容描写了芳容为了寻找父亲的遗骨,不畏辛苦最后得以还愿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孝顺、坚持不懈、坚定的思想品质。

本书只有道光十八年述德堂一种刊本,整理后除标点分段以外,对一些版刻错字也做了改正。整理过程中发现少数文字可疑,或者是版刻错讹,或许是作者的疏忽。读者在看书时,可以对比资料进行内容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30

文言文 《书周孝子事》翻译如下文所示: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客死他乡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叹息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能够闭眼。”

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快成人了,能够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勉道:“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

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着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马上就能够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请您)为我叫来里正,(我要)把事情告诉他。”

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有时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时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父亲的)遗骨上船(回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里门,把父亲安葬在祖墓旁,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

原文: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汉代刘向也曾经写了一本书叫《世说》,但早已亡佚。大约宋代,后人为了与刘向的书区别,才改名为《世说新书》。宋代陆游重新刻印此书,董题语也都只有称作《世说》。是何时又改称为《世说新语》的,则没有人知道。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选录魏晋诸家史书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笔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此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三十六门。其前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见《论语·先进》),取材于孔门四科,三十六门略依“由褒到贬”的顺序排列,内容或描写魏晋名士的道德修养、才能禀赋,或描写不同人物的情感特性、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十分丰富又略带谐趣。因此总体而言,三十六门的设立充分反映了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书周孝子事》
原文: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译文: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客死他乡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的年纪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告奋勇说:“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请您)为我叫来里正,(我要)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优势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事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父亲的)遗骨上船(回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里门,把父亲按葬在祖墓旁,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第4个回答  2013-01-17
你可以把全文贴出来,然后加点分。。。
我不知道全文,你打的这两句意思是:姓周的孝子名字叫芳容,华亭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