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的不同之处作文三百字

如题所述

世俗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始终处于压倒性地位,宗教建筑处于从属地位.
西方古代建筑:神庙与教堂,古代中国:代表王权的宫殿,陵墓以及坛庙.政治伦理性建筑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明清紫禁城,远远超过了寺庙等宗教建筑的恢宏灿烂.
2.包括宗教建筑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很少宗教的狂热,神秘 .
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且不说宫殿,民居等世俗建筑,即便是寺庙等宗教性建筑也鲜见宗教本身的茫然与神秘.
中国的寺庙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处理,随处可见世俗的精神.庭院式是中国建筑的国粹,原本是一种典型的民居建制,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成为寺院建筑的主要形制.佛寺布局一般为院落式纵向中轴对称,主体建筑由南向北排开,两侧建有配殿,正殿和配殿各自形成四合院建制,主殿殿堂采用庑殿式屋顶或者歇山式屋顶,等级分明.
而且佛寺内往往古树参天,绿意盎然,寺外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俨然一处风景绝佳的民间小院,处处体现了中国人享受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缺少西方宗教建筑刻意渲染追求的神秘,狂热精神.
哥特式
中世纪欧洲12至15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Gothic)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的名称.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哥特式建筑是野蛮人的建筑,当时欧洲人认为只有罗马式建筑才是正统.
哥特式教堂建筑特点:
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红尘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科隆大教堂座落在莱茵河畔,始建于1248年,完工于1880年,前后历时630多年,迄今保存的当年设计教堂的图纸有成千上万张,堆积如山,在建筑教堂的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科隆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长144米,宽61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最壮丽的大教堂之一,已成为科隆城的标志.科隆教堂建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山丘上,上下分为5层,正面的两座尖塔高161米,宛如两把巨剑直插蓝天,蔚为壮观.中央大礼堂的穹顶高43米,四壁的窗户是用彩色玻璃镶嵌的《圣经》里的故事图案.教堂内外有大量以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为题材的石刻浮雕,作工精细,人像逼真,极为珍贵.每到夜间,四周的聚光灯齐明,一束束光柱射向教堂,使教堂更加显得宏伟壮丽,神奇迷人.
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就没有必要建造西方中世纪那样高耸入云的尖顶,不与上帝对话就不必要营造升腾的气氛,神秘的光影变幻,因此哥特式建筑直冲云霄的尖顶,教堂内部摇曳迷离的风格在中国大地上从未出现.中国宗教建筑缺乏一种从现实大地向宗教天国狂热的向上提拉之力.
3.西方崇神的意识造就了永恒的观念,使用大理石,砖等建筑材料,中国缺乏永恒的观念,使用木结构.
建筑是为崇高的神,上帝建的,保持的时间越久远越能体现人对神的敬仰和膜拜.西方遗留下来的著名教堂,神庙等古典建筑基本上都是石头建成的.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宗教的梳离,中国人缺乏永恒的观念,在建筑上形成了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观念.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木架构体系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浓郁的亲木情节在各朝各代的建筑中均有鲜明的表现.从赫赫有名的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明清紫禁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家,从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草堂到欧阳修的醉翁亭以及红楼梦大观园的亭台楼榭,毫无例外都是土木营造的世界.以土木为材的建筑容易腐烂失火,保护维修的难度较大,因此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不在少数.即便如此,人们对木架构体系仍然情有独衷.
三,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