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西汉初年我国居民移迁的主要特点是

如题所述

西汉的“进取性”人口迁移 。汉初,因长期战争和匈奴的威胁,关中局势紧张,经济残破,面临着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担。针对这种局势,汉廷采取了两种方向的移民:一种是“实关中”,将人口迁移到关中,充实首都地区实力;另一种是直接将人口迁往西北边地,直接移民西北边地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对匈奴的防御,并作为日后反击匈奴的桥头堡。
东汉的“退守性”人口迁移 。两汉之际,关中沦为战场,刘秀定都洛阳,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由于政治中心的吸引力,在局势平定以后,原在关中的一部分宗室、贵族、在朝廷任职的人员以及他们的附属人口必定会东迁洛阳。
西汉时期多采用政治强制性的迁移来充实关中和西北,东汉朝廷则既无实力,也无向西北边区移民的意图。西汉的移民是进取型的,与政府强制并行,还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东方人口西移。在外部条件上,西汉对匈奴用兵的不断胜利,也为西迁之民的正常经济生活提供了军事和政治上的保障。东汉则不然。自两汉之际战乱不断(王莽末期和更始、赤眉之乱),西北人民无以保证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大量避乱内迁。之后又有羌族骚扰,如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反,且冻羌攻入三辅;六年,巩唐羌攻至三辅,安定、北地二郡迁治三辅(18);这些必然又会引发三辅居民的外迁。《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户口数是永和五年乱前的记录,三辅共523860口,比西汉末的元始二年(2年)减少了1912500口,只剩原来的22%。东汉政府在西北边地的“软弱无力”,可见一斑。这就造成了两汉时期人口流动的两种相反的方向:西汉由东流向西,东汉则由西流向内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3
首先说明从西汉到东汉,南迁
第2个回答  2014-12-13
西汉在前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