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阅读题答案: 先说说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的来历再找出文中的其他成语

你是怎么理解 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句话的?可举例说明 你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出 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选自《东坡文集》卷四十九)

意思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先要有竹子,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即文章。实际上,世事都是如此。只要肯当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我们周围时常有不少人抱怨整天和工作打交道,怎么能够学到工作以外的知识呢?如果这样想,那就有失偏颇。工作是个特定的环境,但工作本身并不局限。从事铁路岗位各个工种都有,车、机、工、电、辆各个系统又有各自的细分岗位。每个岗位只要留心,总有学问可学。列车员按说只在车厢的流动小天地里为旅客服务,表面看起来工作性质似乎也很单一、单调,但往深层看,流动的车厢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列车员的服务品质、内涵无不通过一点一滴折射出铁路整个行业的整体风范和素质,一列车就是一扇窗口、一道风景,是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延和企业文化的缩影。列车员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看待自身岗位,就能从平凡工作中、“车厢之外”学到许多不平凡的本领,并着力从不平凡的本领中提高自身素质。正因为如此,不少窗口单位纷纷向航空学习取经,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青岛客运段的“海之情”、北京西站的“036”、太原站的“史改梅服务组”、杭州客运段的“西子号”、京津城际列车动车组等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与其自身注重学习密不可分,更与“处处留心”精心雕琢紧密相关。

  学问不只在岗位,也不只在书本。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陈云同志也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只要我们处处多留心、事事多上心、时时多用心,就总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朵朵浪花,甚至在生活的夹缝里觅到春光、找到闪光点,总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获得真知。这就要求我们不读死书,读活书,注重在“无字句处”做文章,善于在“诗外”下苦功夫,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探寻。高铁时代为每一名有志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干部职工提供了涉猎学问的广阔舞台,只要我们甘当“有心人”,就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喜欢的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因为这句话说出了书对人们的重要性和作用,让我懂得了要多看好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因为在书的大山中,只有勤奋学习才会登上顶峰,出人头地,在学习的大海中遨游我们要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2
别出心裁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日积月累 迎刃而解 受益匪浅 胸有成竹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典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平常中获得知识。
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