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壮族人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移民来的吗

如题所述

也许有吧,广西和广东接囊,,,,但你最好问问老一辈的老人,他们会比较懂这方面的东西,还有关于族谱类的书应该都有涉及这些吧,,,下面帮你搜到的一些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岑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以此为导索,笔者上下求证,深入史海,谋求壮族的祖先们的足迹,以昭大白。然后立论:壮族的发源地是今之川东鄂西湘北一带的原谓“濮国”。
一。壮族沿革
壮族在商朝周代称为濮或僰,晋至隋唐称为僚,宋始称为僮,沿用到1958年改为现在的壮。

昭公十九年(纪前256年)“楚冒玢于是乎伐濮”,“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战争”揭开了广西壮族来源之迷。《国语郑语》说:“荆子熊严,生子叔熊,逃难于濮而蛮”。也即壮族的开国之地乃是“濮国”,第一任国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经存在。《尚书。口誓篇》有武王带领八个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们当时的领地所在不详。《中国地名词典》中载:“濮,周国名,在湖北石首县南”。《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说“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献记载着“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如《国语。郑语》,《古文苑》,华阳国志》等等。所以根据当时濮的隶属关系推断,应该是在川湘鄂交汇之处,起码,商朝时已经形成“濮国”。

僰亦称摆夷。最早。见于《礼记 王制篇》作“棘”字,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史记西南夷传》有“僰僮”而《华阳国志》《巴志》及《南中志》对于巴郡和南中称其属夷皆用“濮”字。由于壮话的濮或僰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异,都不会将这个词读作其他声调,只是汉文字表述因人而异,故出现“濮”和“僰”的文字书写因为地域相远和表达习惯不同,而出现两种称谓,即使是当今的外文翻译汉文,也有“好莱坞”和“荷里活”之分,香港和大陆的译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远。
古云南多称“摆夷”;广西南宁邕宁的壮族宋时称“提夷”(太平寰记)。“泰”,“提”壮语同音同义,故田汝成说“人僰在汉,俗称摆夷”(炎徼纪文)。清赵翼考证:镇安人(广西德保僮人)与云南西双版纳古称“水摆夷”即僰人语言多相通。与安南边民语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杂记 卷三)
楚濮之战,濮战败,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一带生息繁衍。而战俘即被“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在原来的“濮国”,距楚国当然是远方。“濮国”虽灭,但是濮人在川黔云一带却不断壮大。到汉武帝时,僰人不甘汉人的压迫和统治揭杆起义,武帝平乱后设立犍为郡,管僰道等使二县。词典解释,犍,公牛,特指去掉睾丸的公牛。“为”,壮语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壮族人有些地方,发誓时总爱说“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为!”平乱后,汉朝统治者将僰人战俘的睾丸阉割去势,旨意是去掉他们的野性,使他们更温顺地接受汉人的奴役统治。可见当时汉朝统治者的毫无人性的专制。

“僚”的称谓《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稍后,《华阳国志》屡纪之,如当中的蜀志有“滇僚口僰”,“帝攻青衣,雄张僚僰”。《南中志》有“永昌郡,兴右郡下有鸠僚”。《北史 卷九五》(僚传)“僚为南蛮之别种”。时,僚族已经分布在今川,黔,滇,桂四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南与渝州(今四川巴县)接。部落四千余户。。。。。。”说明那时早就有壮族的先祖们定居广西境内,并深入桂东南。

“僮”。也有称“撞”的,到了唐朝渐见,而至宋朝更见于史志。宋 《桂海虞衡志》有“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贺县志》说:“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斗,善攻击突撞,故谓之僮”。宋代征调僮人当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战。融州,宜州有所谓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颇负盛誉,以后人称兵为僮丁,转而称人也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称为“狼人”的,柳宗元有诗“趁墟狼女健,占籍马人空”之句。
1958年国务院才将僮该为壮,沿用至今.

二.壮族沿袭祖先习俗

1.语言
壮族人自称为"濮",起先也是从语言开始的,因为"濮"在语言使用中的频率较高,所以汉人称之为"濮".其实"濮"(pu)在壮话里边是"我"的意思.而"波"(bo)则是"父亲";"背"(bei)则是"兄长";"咩"(mie)则"母亲";而弟弟却叫"侬".
都安七百里弄的壮人自称为"濮诺",也即兄弟之意;凌云,东兰,扶绥"濮侬";宜州,德保自称为"濮闵";今贵州布依族和云南傣族也自称为"濮越""濮侬"等.壮语中"濮诺","濮侬";都是兄弟的意思,"濮越"是姐夫的意思"紧考"为吃饭;"紧娄"为喝酒等等.凡壮人的基本称谓都比较一致,无论是云贵桂的壮族人说话,只有音调不同和地域说法差异外,大体都能相互交流.六七十年代,南宁河南石柱岭有个"老挝学校",那里的老挝留学生所讲的"老挝话"与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极为相似,对话者十有八九包括语调很相近.四川称"巴"也是壮语中"山"的意思;"沱"和"它"壮语中江河的意思.当时四川的濮僰与现在的壮族有着血肉关联.
2.民居
由于壮族的祖先多为依山而居,受地理环境制约,建筑多为"干栏"式民居.木式结构一般为二至三层高,地层圈养家畜,楼上为起居和堆放粮食的地方.现在在云贵桂三省仍然保留有"干栏"式民居.所谓干栏,"干"---间;"栏"---房子."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曰干栏".<旧唐书 卷一九七 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难与渝州(今四川巴县),西与浯州(四川笸碚陵)接部落四千余户.....人并居楼,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广西的大新,龙州,天等,德保,靖西等地的壮族人依山建造干栏不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建筑物将渐渐消失,替代的是砖瓦楼房.
3.铜鼓
首见于<后汉书 马援传>:"铜鼓一物,出自瓯骆".广西出土文物中,以铜鼓为最多.据考证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就是说起码商朝时壮族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个民族至少在十六世纪时就存在了.
广西的铜鼓与四川,贵州出土的铜鼓上的图腾,饰纹是那么相似."岁节庆吊,皆用铜鼓".<蜀广记>引用唐人陈羽键"为城下闻夷歌"有"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之句.<云南通志>云:"凡丧祭,夷人击铜鼓为号,亲友闻声必至.葬.孝子先以鸡蛋祷灵前,左手持往山卜地,如死者不愿,打在地,遇水石不损."今东兰,凌云,西林之壮族治丧之仪,类此者甚伙.<叙州府志>,<长宁县志>,<累波厅志>,<贵州通志>等均有有关铜鼓记载.铜鼓作为考证壮族源,考证濮,僰,夷,僚,僮,蛮的繁衍线索,说服力毋庸置疑.

三.壮族向东,向西,向南迁徙

向东,至广西东部乃至广东.
向西,至云南乃至东南亚各国.
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南部
<四川郡县志 卷一>.引夷裔考说"僰人者其先本华人,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故其字从人".<礼记王制篇>也是"屏之远方,西方曰棘".说明壮族的祖先本来就是黄帝子孙,因为获罪被流放至遥远的西方(商周时期湘川鄂当是西方),并被以棘围地以称作僰人,僰族.但是壮族人的祖先并没有能在流放地安居乐业,屡遭历朝汉族统治者驱赶,杀戮,甚至宫刑.
桂西北原隶属于夜郎,牂牁等郡《通典》卷187中有“母敛,淡指,漏卧,句町四县属于广西。”母敛,为今宜州市,思恩县。淡指为今南丹,河池,都安等地。句町为今富川,隆林,西林,百色,德保,靖西等地。漏卧为今凌云,巴马,凤山,东兰等地。因此,1958年以前,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州,州府设于南宁。还有《太平寰宇记》卷165中记载:“牢州本属郡徼外蛮夷地,汉牂牁郡也”。牢州,今之玉林地区。
查,《史记》卷161,西南夷传:“汉武帝时,南越王反,汉使唐蒙去说服,南越王食蒙以蜀珍品构酱,蒙询所从来,南越说广州之西有一条牂牁河,流到广州城下,构酱或广州商人由构酱取来。蒙由粤回到长安乃向武帝建议,由四川到夜郎牂牁江去打南越王。武帝即用蒙为中郎将,置犍为郡,修渠道路,由四川之僰道县(今宜宾)到贵州之牂牁江(今都江)就贾人通行之小径,辟而广之,利于行军。先由陆路经巴符关(四川合江县南)入贵州遵义再由此南下,至三合县,转牂牁江水路入广西柳州梧州至广州。”
又,春秋时秦惠王令司马错伐蜀,蜀王被逼向南发展,“命其王子泮领兵三万伐越南雒王,灭之称安阳王。”《史记》南越尉佗传 司马贞索隐,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湖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灭骆侯后建都于此。”
珠江流域广西境内的红水河,担负着壮族先人南迁的重大使命,它把广东广西和四川贵州联结成一条壮族之魂的纽带。由于有牂牁江,所以广西的壮族才能沿着奔腾的红水河逆溯而上追寻祖先的足迹;壮族的祖先才能沿江而下,把子孙撒在红水河两岸,珠江两岸,乃至更远。

w.lifton Dodd(杜德)在《著泰族》一书中说“僰族自有史以来,南移者七次。二次在纪元前,五次在纪元后。第一次在商周之际,(公元前1766-255年)汉族势力以及黄河长江之间。僰族既无力抵抗,不甘屈服,乃乃南迁移。公元前六世纪,僰族已征服了以前的永族(Tne yun or karencoumtry)之地(即车里八百媳妇国)建立城市,如景远,孟连与滇南;景洞于缅甸;景森于暹逻。而第二次迁移,在公元前338年,秦国克服了巴蜀,僰族南移到云南。(民国26年”民族杂志五卷八期)
东南亚一带的少数民族多为濮僰的后裔。(另辟主题论述)
《资治通鉴》卷195注:“东谢蛮,西接牂牁蛮,南接西赵蛮,牂牁之别帅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去桂州至邕州之横州寨(今田东县)二十余程。自横山寨至杞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此即侯弘仁所通者也。”侯弘仁开拓南下贸易通道,不但便利于战争,也利于南迁逃难者。
其后,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有因为战争,逃荒,避乱,寻亲投靠等等原因,或顺流而下,或陆路进入广西。《南宁府志》说“(僮人)自元至元间方入省地(广西),近日编入版图者,谓之熟僮,性略驯。其远者谓之生僮,性硬化不制服。”说明有先来后到之分。《岭表纪蛮》第一章记述:“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于鄂辰沅地方,元自元间始逃窜来桂。。。。。。今广西僮人有北僮南僮土僮三种。北僮由荆湖迁来,故祖堂奉祀梅山今湖南新化一带)。。。。。。南僮由滇,黔,庆远旧城迁来,即古之抚水及罗施鬼国诸蛮,故祖堂奉祀河池莫一大王,南丹武异大王(皆庆远府属),环州梁善大王(今思恩县),越州金令公(今云南曲靖县)。其所指地点皆为桂北诸郡及滇黔交界地方。
如有帮助,请给予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