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中西绘画融合画风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清代宫廷绘画在融合中西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十分重视西方艺术的引入,他们请来了许多西方画家在宫廷任职,传授西方绘画技法。这使得清代宫廷绘画逐渐出现了西方艺术元素,如透视法、明暗对比等。同时,清代宫廷绘画也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韵味,注重意境和气韵的传达,强调画面的和谐与均衡。
在融合中西艺术方面,清代宫廷画家们的代表人物有焦秉贞、冷枚等。焦秉贞是传教士汤若望的学生,他既保证了中国画的传统文化格调,又将阴阳光影等西洋绘画技法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面貌。他的代表作品《历朝贤后故事图》便是融合中西艺术的佳作,这幅长卷中,每一个皇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和表情,画面中的人物与背景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个小场景,使得整幅长卷具有了故事性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绘画在融合中西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既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韵味,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使得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9
有影响,但应该不大。主要是将西画的一些概念带入中国,如比例、光影及透视等。但当时能接受的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就是到了清末,在对西画最为了解的宫廷中,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些观点。比如,当时最著名的郎世宁给慈禧画的朝服盛装图,人物的身体部分很严谨的按照比例、光影等要求绘制。但是,慈禧命令画像的面部不能画成光影效果,因为她认为带光影的面部像阴阳脸一样很难看。所以,最终这幅画的人物面部画成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平面三白妆的效果。后来慈禧将这幅画送给了一个国家的大使(忘了是哪个国家),现在这幅画好像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第2个回答  2012-12-27
其实对于海西画派的影响我觉得从明朝的波臣派就可以说起,对于人物面部的刻画已经有了阴影的效果。
如果目标明确指向清宫廷的我认为反而融合的非常生硬,中国画家认为西方画家只是一种技术,而不能称上艺术;传教士们不能按自己的心愿画他们热爱的圣像。更多的是合作作品,比如郎世宁和唐岱合作的松鹤图,就比较典型。追问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挺大的 想要一个准确的答案

追答

我是这么想的,中国当时对于西画的理解和感受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他们本身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笔,墨和笔墨的理解都不到位,而且其影响的范围从中国这个国家的角度而言只是皇室和地方的(尤其凸显在南方)皇室在当时并不影响艺术的发展方向,所以在皇室产生的作品大多就是我前面说的非本意的作品和合作作品。而在南方的影响也主要只是体现在部分画科上,相对从前的界画,在透视上有了些许的调整,但是本身大的透视依旧是散点的;人物上的影响比如明的波臣派,比如之后的禹之鼎。
但当时主流或者说院体的风格还是四王的风格,而野逸派也更多在于书法性上做文章。因此我认为影响是有的,但是绝不大。
只是个人看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