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封禅大典,想明年去看一场演出,听说挺不错。

如题所述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由中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先生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这场演出精选了泰山五朝帝王封禅场景,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泰山自然山水为背景,充分展示泰山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精深内涵。,整个演出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序幕、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尾声。穿越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时空,500名演员,5000套霓裳华服,演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禅场景。所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是当时那个朝代华夏文明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是对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对华夏古老文明的崇高礼赞,也是目前国内第一场涵盖了五朝历史的演出。
序 幕

挑山工讲述传说:一队泰山挑夫拾阶梯而上。没有音乐,只有裸露的背脊在巨大的台阶背景里移动……他们走到中景区平台上,放下肩上的担子,闲散地点上烟吸起来。一个老人模样的挑夫,盘脚坐在岩石上,开始缓缓讲起泰山的故事。所有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远古祭祀:洪水漫过两则台阶,汹涌而下,巨大的喧嚣声震耳欲聋……远古的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学会了把泰山当成他们与上天交流的通道,堆积了第一堆祭祀泰山的火……

秦—金戈铁马

台阶、视屏里烈焰翻腾。士兵在台阶上撕杀、翻滚。一排排人从高处滚下,同时有人向上冲击。刀、枪、剑、戟,旗,汇集、散开,血流成河……秦国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中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临泰山封禅……

汉—儒风雅乐

黑暗中响起天籁般美妙的韶乐,乐官们在礼的状态下静默地向乐器汇合。华盖从中央平台上升起来。汉武帝从华盖里走出,盛大的仪式开始……

汉武帝一个华丽的转身,开始向上攀登。一轮巨大的太阳突然跃出云海,汉武帝朝着太阳走去的背影仿佛也燃烧起来……

唐—盛唐气象

二层平台上,数支法号一字排开,朝天吹奏,拉开了大唐封禅的序幕。

灯光将右则山道打亮,展现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波斯、日本、高丽、印度的舞姬翩翩起舞。盛大的皇家仪式入场。

方形地坛,金色宫闱渐渐展开,构成巨大八片莲花状。武则天皇后端坐莲心,净手,焚香,开坛,开始“禅”的仪式……同时,真宗与众大臣在台阶顶端进行“封”的仪式……两个场面在灯光和音乐的控制下交替进行……

宋—艺术王朝

舞台中央,一张案台,一副纸墨,一缕香烟。神宗皇帝一身道服,坐在案台前抚琴。

视屏:花,一朵朵盛开。鸟从花丛中飞过。一幅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宋代市井人物在画境中移动……

清—康乾盛世

巨大的台阶缓缓开启,大清八骑入关……同时,众大臣由观众席上鱼贯而入,康熙大帝由下拾级而上。

视屏:一幅大清疆域图。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歌舞在平台上缓缓升起,歌舞升平……

尾声

挑夫们讲完了故事,象往常一样,挑动担子上山。

老挑夫的齐鲁口音在云中传来:

“皇帝老儿们都走了,秦始皇走了,汉武帝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走了,宋真宗走了,康熙乾隆也走了,可泰山还在,泰山神还在,我们还在,每天都在这条路上走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3
封禅释义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封禅简介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 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封禅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封禅经过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封禅手段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天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封禅历*史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禅仪式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 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朝 坛颂>>,均勒石纪德。 )
  封禅条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封禅祷文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