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的每一经大概讲的是什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明天上课要用。(品社作业)

只要大概,好的加分!!!

六经浅说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
  《诗经》最初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视它,在培养从政人此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便称之为《诗经》。
  《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