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一些七宝古镇的介绍

1500字左右
最好能有游后感的
回答的好的我再加分

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陆机、陆云为当时的文学泰斗,当时人称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而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徒留下“华亭鹤唳”的典故。
二陆被司马颖杀害后,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陆宝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陆宝山,滨吴淞江。陆宝院的建立为宋初七宝镇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宝院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史料不详。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江水 齿岸,陆宝庵三移其址,这中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将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划定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是这样记载七宝形成的:“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徒于镇,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七宝的由来。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吴越王钱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吴越王钱镠到陆宝庵,并赠给陆宝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时间,用金粉正楷在蓝色绡纸上书写的莲花经,还说:‘此乃一宝也’。由此,陆宝庵改名七宝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得名,同时也三移其址,迁到了蒲汇塘之北。但规模很小,仅仅是一般的佛教活动庙宇。

七宝镇“因寺得名”
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宝镇“缘寺得名”后,七宝教寺又“因镇推重”。这里所指也就是七宝镇的发展对七宝教寺的影响很大。七宝教寺没有迁来之时,蒲汇塘两岸虽没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经济文化从后汉到宋初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明、清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七宝寺三移其址到蒲汇塘北岸后,七宝镇这一地名则是确立了蒲汇塘两岸的地域名称。同样,七宝教寺因为七宝镇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声望,在整个吴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响。

有感:
七宝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
七宝老街,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
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
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号称全国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地址在七宝镇七莘路1835号,靠近顾戴路。
热带风暴:等至炎夏,附近的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又会摩肩接踵。水上乐园位于新镇路顾戴路口,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水上乐园之一。园中营造了湖泊、河流、沙滩,拥有30多种惊险、刺激的水上游乐项目。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374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0
没有什么特点,一般般,还好是免费的。小吃好像有点特色,难怪戏称“吃饱”。

参考资料:http://www.3608.com/sight/s_intro_3255.html

第2个回答  2008-04-20
七宝的形成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
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陆机、陆云为当时的文学泰斗,当时人称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而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徒留下“华亭鹤唳”的典故。
二陆被司马颖杀害后,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陆宝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陆宝山,滨吴淞江。陆宝院的建立为宋初七宝镇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宝院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史料不详。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江水 齿岸,陆宝庵三移其址,这中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将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划定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是这样记载七宝形成的:“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徒于镇,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七宝的由来。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吴越王钱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吴越王钱镠到陆宝庵,并赠给陆宝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时间,用金粉正楷在蓝色绡纸上书写的莲花经,还说:‘此乃一宝也’。由此,陆宝庵改名七宝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得名,同时也三移其址,迁到了蒲汇塘之北。但规模很小,仅仅是一般的佛教活动庙宇。

宋初张泽舍宅拓寺

在七宝寺尚未迁到蒲汇塘之北前,蒲汇塘两岸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似乎无从知道,因无资料记载。但《蒲溪小志》有一记载,可供我们参考来论证蒲汇塘两岸的形成时期。“东栅小石桥西堍,沿横沥河西岸向南行者,为南横沥街。向南行过丁家庄,……”这里的“丁家庄”,《蒲溪小志》记:“丁家庄即后汉丁建阳宅。”丁建阳是三国大将吕布的义父,七宝镇在没有地名时形成于后汉的依据就在此。
七宝寺未迁到蒲汇塘北前,蒲汇塘两岸从后汉时已经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则不过没有地名而已。当时有丁家庄,可能还有张家庄,王家庄。当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后,宋初张泽舍宅拓寺,为七宝的冠名奠定了基础。
关于宋初里人张泽的具体情况没有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张泽在宋代的蒲汇塘北岸是一个地主,是一个在经济上有实力的人物。从张泽能舍宅这一点来看,当时这一地区已经不是一个寻常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产生有相当经济和政治实力人物的环境。否则,作为吴地望族的陆氏也不会将其家院很随意地择址在蒲汇塘北。
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和周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寺前有香花浜,右寺池浜转后接横沥港。左有横沥港。香花浜上有三座桥,寺的四面都有水,而且和蒲汇塘贯通。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原来就是张泽的宅基地。张泽将这一风水宝地让出来拓展七宝寺,使七宝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展到有千余间佛殿僧舍,使七宝寺在宋初的蒲汇塘北有了一定的规模。

因寺得名
七宝镇“因寺得名”
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宝镇“缘寺得名”后,七宝教寺又“因镇推重”。这里所指也就是七宝镇的发展对七宝教寺的影响很大。七宝教寺没有迁来之时,蒲汇塘两岸虽没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经济文化从后汉到宋初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明、清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七宝寺三移其址到蒲汇塘北岸后,七宝镇这一地名则是确立了蒲汇塘两岸的地域名称。同样,七宝教寺因为七宝镇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声望,在整个吴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响。

建置沿革

从《蒲溪小志》看:宋初七宝镇得名后,仅指蒲汇塘以北区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属华亭,元十五年改为松江府。元二十九年割华亭县为上海县,这时,七宝镇又属上海县。到明太祖洪武时,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又属青浦县。到明万历元年,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娄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明、清两代为何会一镇三治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七宝在明清两代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蒲溪小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也就理在其中了。

从后汉到宋初是七宝镇的形成时期,宋初七宝镇“因寺得名”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期,明清两代是七宝镇的繁荣期。七宝是一个千年古镇,是从七宝镇得名后起始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七宝镇是“北宋遗存”下来的千年古镇。

七宝的传说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云间二陆”。陆氏后人曾建家祠于吴淞江畔之陆宝山,初名陆宝院,后更名陆宝庵。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巡游驻庵,赐金字莲花经一部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寺。后江水啮岸,三移其址于蒲汇塘之北。宋初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额“七宝教寺”。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

七宝历史千年绵延,有史可据。然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而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七宝旅游

七宝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
七宝老街,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
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
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号称全国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地址在七宝镇七莘路1835号,靠近顾戴路。
热带风暴:等至炎夏,附近的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又会摩肩接踵。水上乐园位于新镇路顾戴路口,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水上乐园之一。园中营造了湖泊、河流、沙滩,拥有30多种惊险、刺激的水上游乐项目。
七宝琉璃工房:工房里现拥有完整的琉璃制作流程设备和技术,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脱腊铸造室,位于七宝镇华中路488号。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古镇交通

距地铁一号线莘庄站10分钟车程,距漕宝路地铁站20分钟车程,公交803、513、87、91、92、莘北专线等均可到达,或是乘坐旅游一号线、旅游十号线皆可到达。

犬夜叉中的七宝
是一个小狐妖,擅长变化之术,父亲被两个妖怪杀死,是日暮戈薇和犬夜叉帮他报仇的。这个小狐妖可以变成一个大气球供人承载,但是只能承载两个人,不然的话就会因为超载而坠落。绝招是狐狸火焰和幻术!

佛教名词
佛经中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码碯、砗磲为七宝。《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以赤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珠、码碯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砷磲、码碯、虎(琥)珀、珊瑚为七宝。一脱泛指多种宝物。《南齐书·高帝纪上》:“不得以七宝饰乐器。”后凡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多以“七宝”为名。如七宝床,七宝砚,七宝炉等。七宝与八吉祥都是来自佛教,寓意吉祥。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3749.htm

第3个回答  2008-04-20
七宝位于上海闵行区中部,现为建制镇,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七宝古镇 - 七宝的形成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
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陆机、陆云为当时的文学泰斗,当时人称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而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徒留下“华亭鹤唳”的典故。
二陆被司马颖杀害后,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陆宝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陆宝山,滨吴淞江。陆宝院的建立为宋初七宝镇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宝院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史料不详。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江水 齿岸,陆宝庵三移其址,这中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将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划定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是这样记载七宝形成的:“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徒于镇,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七宝的由来。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吴越王钱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吴越王钱镠到陆宝庵,并赠给陆宝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时间,用金粉正楷在蓝色绡纸上书写的莲花经,还说:‘此乃一宝也’。由此,陆宝庵改名七宝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得名,同时也三移其址,迁到了蒲汇塘之北。但规模很小,仅仅是一般的佛教活动庙宇。

七宝古镇 - 宋初张泽舍宅拓寺 在七宝寺尚未迁到蒲汇塘之北前,蒲汇塘两岸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似乎无从知道,因无资料记载。但《蒲溪小志》有一记载,可供我们参考来论证蒲汇塘两岸的形成时期。“东栅小石桥西堍,沿横沥河西岸向南行者,为南横沥街。向南行过丁家庄,……”这里的“丁家庄”,《蒲溪小志》记:“丁家庄即后汉丁建阳宅。”丁建阳是三国大将吕布的义父,七宝镇在没有地名时形成于后汉的依据就在此。
七宝寺未迁到蒲汇塘北前,蒲汇塘两岸从后汉时已经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则不过没有地名而已。当时有丁家庄,可能还有张家庄,王家庄。当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后,宋初张泽舍宅拓寺,为七宝的冠名奠定了基础。
关于宋初里人张泽的具体情况没有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张泽在宋代的蒲汇塘北岸是一个地主,是一个在经济上有实力的人物。从张泽能舍宅这一点来看,当时这一地区已经不是一个寻常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产生有相当经济和政治实力人物的环境。否则,作为吴地望族的陆氏也不会将其家院很随意地择址在蒲汇塘北。
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和周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寺前有香花浜,右寺池浜转后接横沥港。左有横沥港。香花浜上有三座桥,寺的四面都有水,而且和蒲汇塘贯通。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原来就是张泽的宅基地。张泽将这一风水宝地让出来拓展七宝寺,使七宝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展到有千余间佛殿僧舍,使七宝寺在宋初的蒲汇塘北有了一定的规模。

七宝古镇 - 因寺得名
七宝镇“因寺得名”
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宝镇“缘寺得名”后,七宝教寺又“因镇推重”。这里所指也就是七宝镇的发展对七宝教寺的影响很大。七宝教寺没有迁来之时,蒲汇塘两岸虽没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经济文化从后汉到宋初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明、清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七宝寺三移其址到蒲汇塘北岸后,七宝镇这一地名则是确立了蒲汇塘两岸的地域名称。同样,七宝教寺因为七宝镇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声望,在整个吴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响。

七宝古镇 - 建置沿革 从《蒲溪小志》看:宋初七宝镇得名后,仅指蒲汇塘以北区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属华亭,元十五年改为松江府。元二十九年割华亭县为上海县,这时,七宝镇又属上海县。到明太祖洪武时,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又属青浦县。到明万历元年,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娄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明、清两代为何会一镇三治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七宝在明清两代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蒲溪小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也就理在其中了。
从后汉到宋初是七宝镇的形成时期,宋初七宝镇“因寺得名”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期,明清两代是七宝镇的繁荣期。七宝是一个千年古镇,是从七宝镇得名后起始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七宝镇是“北宋遗存”下来的千年古镇。

七宝古镇 - 七宝的传说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云间二陆”。陆氏后人曾建家祠于吴淞江畔之陆宝山,初名陆宝院,后更名陆宝庵。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巡游驻庵,赐金字莲花经一部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寺。后江水啮岸,三移其址于蒲汇塘之北。宋初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额“七宝教寺”。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
七宝历史千年绵延,有史可据。然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而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七宝古镇 - 七宝旅游七宝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
七宝老街,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
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
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号称全国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地址在七宝镇七莘路1835号,靠近顾戴路。
热带风暴:等至炎夏,附近的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又会摩肩接踵。水上乐园位于新镇路顾戴路口,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水上乐园之一。园中营造了湖泊、河流、沙滩,拥有30多种惊险、刺激的水上游乐项目。
七宝琉璃工房:工房里现拥有完整的琉璃制作流程设备和技术,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脱腊铸造室,位于七宝镇华中路488号。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七宝老街改造历时两年多,现已完成一、二期建设任务。第一期,修缮蒲汇塘桥和南北一条街,辟建钟楼和塘桥两处休闲广场。第二期,新建蒲汇塘水阁和修复相应的上塘房,重建东西两座石桥、蒲汇码头和七宝校场,恢复典当街,建造张充仁纪念馆等。主事者重视古镇修复改造中的文化表现,在世人面前展现的是一条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商业文化街,同时兼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历史老街。作为闵行区唯一还保存着古朴建筑风貌的七宝古镇,现在成了游人们访旧怀古之胜地。不然,享有盛名的七宝老酒去哪里闻?在以餐饮小吃为主的南大街上,返璞归真的酒坊还在,七宝老酒的生产全过程一一展示于人。传统的七宝羊肉,白切、红烧、热煲,各种口味应有尽有,连外来的“乔家栅”也看中此间古意而入驻老街。
第4个回答  2008-04-20
七宝的形成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
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陆机、陆云为当时的文学泰斗,当时人称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而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徒留下“华亭鹤唳”的典故。
二陆被司马颖杀害后,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陆宝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陆宝山,滨吴淞江。陆宝院的建立为宋初七宝镇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宝院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史料不详。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江水 齿岸,陆宝庵三移其址,这中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将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划定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是这样记载七宝形成的:“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徒于镇,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七宝的由来。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吴越王钱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吴越王钱镠到陆宝庵,并赠给陆宝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时间,用金粉正楷在蓝色绡纸上书写的莲花经,还说:‘此乃一宝也’。由此,陆宝庵改名七宝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得名,同时也三移其址,迁到了蒲汇塘之北。但规模很小,仅仅是一般的佛教活动庙宇。

宋初张泽舍宅拓寺

在七宝寺尚未迁到蒲汇塘之北前,蒲汇塘两岸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似乎无从知道,因无资料记载。但《蒲溪小志》有一记载,可供我们参考来论证蒲汇塘两岸的形成时期。“东栅小石桥西堍,沿横沥河西岸向南行者,为南横沥街。向南行过丁家庄,……”这里的“丁家庄”,《蒲溪小志》记:“丁家庄即后汉丁建阳宅。”丁建阳是三国大将吕布的义父,七宝镇在没有地名时形成于后汉的依据就在此。
七宝寺未迁到蒲汇塘北前,蒲汇塘两岸从后汉时已经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则不过没有地名而已。当时有丁家庄,可能还有张家庄,王家庄。当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后,宋初张泽舍宅拓寺,为七宝的冠名奠定了基础。
关于宋初里人张泽的具体情况没有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张泽在宋代的蒲汇塘北岸是一个地主,是一个在经济上有实力的人物。从张泽能舍宅这一点来看,当时这一地区已经不是一个寻常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产生有相当经济和政治实力人物的环境。否则,作为吴地望族的陆氏也不会将其家院很随意地择址在蒲汇塘北。
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和周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寺前有香花浜,右寺池浜转后接横沥港。左有横沥港。香花浜上有三座桥,寺的四面都有水,而且和蒲汇塘贯通。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原来就是张泽的宅基地。张泽将这一风水宝地让出来拓展七宝寺,使七宝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展到有千余间佛殿僧舍,使七宝寺在宋初的蒲汇塘北有了一定的规模。

因寺得名
七宝镇“因寺得名”
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宝镇“缘寺得名”后,七宝教寺又“因镇推重”。这里所指也就是七宝镇的发展对七宝教寺的影响很大。七宝教寺没有迁来之时,蒲汇塘两岸虽没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经济文化从后汉到宋初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明、清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七宝寺三移其址到蒲汇塘北岸后,七宝镇这一地名则是确立了蒲汇塘两岸的地域名称。同样,七宝教寺因为七宝镇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声望,在整个吴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响。

建置沿革

从《蒲溪小志》看:宋初七宝镇得名后,仅指蒲汇塘以北区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属华亭,元十五年改为松江府。元二十九年割华亭县为上海县,这时,七宝镇又属上海县。到明太祖洪武时,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又属青浦县。到明万历元年,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娄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明、清两代为何会一镇三治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七宝在明清两代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蒲溪小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也就理在其中了。

从后汉到宋初是七宝镇的形成时期,宋初七宝镇“因寺得名”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期,明清两代是七宝镇的繁荣期。七宝是一个千年古镇,是从七宝镇得名后起始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七宝镇是“北宋遗存”下来的千年古镇。

七宝的传说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云间二陆”。陆氏后人曾建家祠于吴淞江畔之陆宝山,初名陆宝院,后更名陆宝庵。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巡游驻庵,赐金字莲花经一部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寺。后江水啮岸,三移其址于蒲汇塘之北。宋初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额“七宝教寺”。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

七宝历史千年绵延,有史可据。然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而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七宝旅游

七宝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
七宝老街,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
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
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号称全国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地址在七宝镇七莘路1835号,靠近顾戴路。
热带风暴:等至炎夏,附近的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又会摩肩接踵。水上乐园位于新镇路顾戴路口,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水上乐园之一。园中营造了湖泊、河流、沙滩,拥有30多种惊险、刺激的水上游乐项目。
七宝琉璃工房:工房里现拥有完整的琉璃制作流程设备和技术,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脱腊铸造室,位于七宝镇华中路488号。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古镇交通

距地铁一号线莘庄站10分钟车程,距漕宝路地铁站20分钟车程,公交803、513、87、91、92、莘北专线等均可到达,或是乘坐旅游一号线、旅游十号线皆可到达。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3749.html

第5个回答  2008-04-22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
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