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所有乐器,音乐课要啊,速度

速度~~~~

瑶族乐器鉴赏:http://www.hongxiao.com/asp/dv_rss.asp?s=xhtml&boardid=50&id=25861&page=1&star=1

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 。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毛南、水、黎、白、土家、纳西、仡佬、佤、傣等族 和克木人、(亻革)人的敲击体鸣乐器。苗语称妞 、涅,侗语称每甲、甲多,布依语称主、根,佤语称土洛、格花,克木语称彦。流行于滇、 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大鼓,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独弦胡琴,瑶族弓拉弦鸣乐器。简称独弦琴。又称一弦琴。流行于贵州省荔波县瑶族聚居地区。
琴形、结构与二胡相似,演奏者自制自用,故用材和规格尺寸不一。琴杆多使用桐木制作,常见者45厘米~50厘米。上端琴头呈方柱形,平顶无饰。琴杆上部距顶端14厘米处,横设一个弦轴,黄杨木或硬杂木制,圆锥形,轴长15厘米。琴杆为圆柱体,靠近弦轴设有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琴筒呈圆筒形,多用一截毛竹筒制作,筒长11厘米、直径5厘米,筒前口蒙以笋壳为面,筒后端敞口。面板上置竹或骨制琴马,张一条马尾弦或丝弦,弦的下端系于缚弦,缚弦为一端带节的小竹杆,穿过琴杆底部。琴弓用细竹或竹片拴以棕丝或马尾而成,弓杆弯曲度较大,弓长40厘米。
演奏时坐姿,左手持琴,将琴筒置于左膝上,琴头靠近左肩,五个手指均可用于按弦,右手执琴弓在弦外拉奏。独弦胡琴常定弦为f1或g1,音域有一个八度。音色明净清晰,有如远处传来的唢呐声。音量不大,好像小提琴加了弱音。我国拉弦乐器中较少有用拇指按弦者,而瑶族独弦琴用拇指内侧按弦则是其显著特点。左手常用打音、滑音等技巧装饰旋律,并模仿唢呐音色,滑音多从高往低做小三度滑行。可用于独奏、齐奏、合奏或伴奏。瑶族人民常于冬闲的夜晚独奏自娱,也常二人或多人一起齐奏或参加瑶族八仙(即八音)乐队合奏。独奏时常张双弦、定同音,弓毛也分两股同时擦弦发音。独弦胡琴尚无专用乐曲,它多演奏瑶族八仙音乐或唢呐的曲牌,如《八仙调》、《迎客调》、《敬酒调》、《参军曲》、《合排》等。

铜磬,壮、苗、瑶、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和桂西南各地。
仰钵体,用铜铸造而成,外形似锅,口大、底小而圆。磬高9厘米,磬口直径14厘米,底径9厘米,磬壁厚厘米。
演奏时,磬口朝上,以布圈垫底固定或奏者用左手托之,右手执短木棰敲击磬壁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悦耳、悠扬,犹如铜钟之声,延续音长、穿透性强。主要用于师公道场活动中。

狮子锣,是壮、侗、瑶、苗、彝、京、仫佬、毛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五月箫,瑶族支系排瑶吹口气鸣乐器。瑶语称嗯�凸,即五月伐竹制箫、吹箫之意,故 此得名。历史久远,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一书中,关于瑶族乐器的 记载有:“笛,韵如常笛,……”此处之笛,概是今日之五月箫。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管身竹制,多采用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稍粗的竹管制成,管长40厘米~50厘米、上端 管口 外径3厘米~4厘米、内径2.4厘米~3.4厘米。管首上端管口置有木塞,将 木塞削去 一侧,即成半月形吹口,削去的部分与竹管内壁形成进气孔道。在管身背面、距管首4厘米 处的进气孔道下方,开有一个发音孔,管身正面中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下方开有三个出 音孔。
演奏时,管身竖置,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三孔,右手无名指、中指、 食指分别按第四、五、六孔。上唇置于管首木塞处,下唇包住半月形吹口,运用循环换气法 吹奏,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使管内气柱振动发音。筒音为d1—g1,常用平吹的 八度音域,通过超吹,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平吹音色柔和优美,超吹音色单薄尖锐。常用于 独奏。演奏技法与一般笛子相同,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曲调。

黄泥鼓,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古称铳鼓,还有腰鼓、长鼓、长腰鼓、长篌之称。 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尼王瓮。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
瑶族民间流传着黄泥鼓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瑶族村寨有一位老人,常带着儿子上山去打猎。有一次在悬崖边被山羊挤下崖去而身亡。为了悼念老人,儿子便剥下山羊皮蒙在一个掏空树心的枯木上敲打。此后,瑶寨里凡遇丧事,都要敲击这种鼓以示悼念。鼓分公、母两种。丈夫去世,妻子要在灵柩前打母鼓、儿子打公鼓;妻子去世,丈夫和儿子都要打公鼓,这已成为瑶家习俗,世代传承。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 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汪都,又称黄泥鼓、长鼓、横鼓。瑶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
源于古代细腰鼓,南宋之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代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载:“(排瑶)元霄击锣挝长鼓,跳跃作态,长鼓其形头大中小,黄泥涂皮,以绳挂颈,或云亦古制也。”
鼓身用整段桐木、杉木挖制而成,两端蒙以山羊皮、黄皮或狗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两端皮面系绳对拉,将七个小竹管分别套入相邻的两条绳索中,移动小竹管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汪都呈长筒形,其状与金秀坳瑶族系的公黄泥鼓有些相似。全长90厘米,鼓身中段略细,两端稍粗。一端呈喇叭形,口径22厘米,另一端呈碗形,口径19厘米。鼓身外表涂以红漆,绘有金色民族图案纹饰。
演奏前,先将湿黄泥涂于鼓面,使两端鼓音相距为四或五度音程,便可发出洪亮浑厚的音响。演奏时,将鼓带斜挂胸前,喇叭形一端鼓面朝向左上方,左手执一竹片击奏鼓面,右手拍击右端鼓面,奏者边击边舞,这就是瑶族《汪都鼓舞》。常两人对奏或多人集体表演,多用于喜庆节日、民俗活动“还盘王愿”和庆祝丰收等场合中。它既是《汪都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牛角,是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汉等族的唇振气鸣乐 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和贵州省黔南 、黔东南等地最为盛行。
演奏时,角体较小者,双 手持角身吹奏;角体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无按音孔,也 无固定音高,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锐;大 者音色浑厚、悠扬,可用于独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过坳》等牛角曲调。吹奏时用锣鼓伴奏。

长号,古称长鸣、中鸣、招军、铜角、马吹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 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全国各 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
瑶族的当嘹和壮族、苗族的长号,流行于桂西和黔东南一带。管体全长155厘米。上节长30 厘米,顶端号嘴直径5厘米、深0.8厘米,下端铜圆包直径6厘米。中节长61 厘米,喇叭节长64厘米、喇叭口直径22厘米。演奏时,上、中两节拉出,左手伸直托扶管身 ,右手持握上节,管体略倾向左侧,口贴锅形号嘴吹气发音,多为基音和第一、第二泛音, 声音低沉、深厚,音量洪大,闻及数里。一般不单独吹奏。在广西、贵州,是各族八音(即 八仙)乐队的低音乐器。所奏乐曲,均为八音曲牌。

瑶族大鼓: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 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县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两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径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瑶族大鼓是瑶族铜鼓乐队的指挥和领奏乐器。演奏时置于乐队中央,用双棰敲击,声音洪大。奏法有跨腿击、弯腰击、反击擂、交叉棰等,并交替击奏鼓心、鼓边或鼓框等。奏者 边击边舞,奏法千变万化,舞姿优美动人。多用于民族节日、婚丧礼仪等场合。

瑶族猴鼓,瑶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其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的上林县一带瑶族地区。
相传,每逢瑶族的达努节(又称瑶年或祖娘节),布努支系的瑶族人民,便在农历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举行三天盛大的民族节日,纪念祖先反抗封建王朝取得的重大胜利。届时,瑶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于鼓堂进行庆祝活动。锣鼓喧天,人们载歌载舞,表演的民间舞蹈有猴鼓舞、铜鼓舞、芦笙舞、牛角舞等,舞者边奏边舞,气氛极为热烈,反映出瑶族祖先的对敌斗争和生产活动。

单打,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省。
锣体响铜制成,形如盘状,锣面平坦无脐,锣边稍宽并垂直锣面,外观庄重敦厚。常见者锣面直径14厘米、锣边宽2.5厘米、锣壁厚0.3厘米,锣边无孔 、不系锣绳。锣棰木制,棰头呈直角弯曲,棰长14厘米。
演奏时,左手掌心托锣,锣面朝上,右手执棰重力击奏。发音短促、高而尖锐。用于广西、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彩调、邕剧、桂南采茶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师公道场中。

瑶族竹筒,又称竹筒琴。是瑶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上林县等地。
用一段竹筒制成,筒长120厘米~140厘米、筒径9厘米~10厘米,上端敞口,中间打通竹节,下端底部留节。以选用筒身顺直、筒壁较薄的毛竹为好,并在筒身外表饰以各种花纹图案。
演奏时,奏者立于筒侧,双手持握竹筒上端,以竹筒的底部冲击地面,发出有节奏的“咚咚 ”之声。其发音高低、音量大小与竹筒的长短、筒径和筒壁厚薄都有直接关系。竹筒较短、筒径较小、筒壁较厚者发音就高,反之则音低。以筒身顺直、筒壁较薄的老竹发音最佳,音色亮、共鸣强、传远好。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在民族节日或喜庆场合,常常是几个或十几个竹筒同时击奏,音响谐和,气氛热烈。

瑶铃,瑶族摇击体鸣乐器。瑶族称铃。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那坡县等地。

喃嘟喝:在中越边境大山里的瑶寨,至今仍保留着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喃嘟喝”。这种乐器,是用瑶山山边一种俗名叫做“勒可”的叶子卷制而成。制作很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竹管,长一尺许,上挖一至两个孔,吹奏时,以手指灵活按住和放开,而发出不很规则的“喃——嘟——喝”三种声音,“喃嘟喝”因此得名。另一部分为传声叶管,由长条的“勒可”叶卷在竹管的一端,成喇叭状。 吹奏时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相传为瑶家男女青年在七夕约会时发出的信号。
此外,瑶族人吹奏“喃嘟喝”,还用于表达对农事丰收的美好愿望。每当田里的稻谷、瓜果将要成熟的时候,瑶族人就即时制作并吹奏“喃嘟喝”,边吹边唱民谣:“喃~嘟~喝,谷~熟~熟(果~熟~熟)”,期望获粮食丰收。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 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比较适宜。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0
木叶
长鼓
大鼓
猴鼓
唢呐
芦笙
竹筒
葫芦丝
喃嘟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