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独觉》赏析

最好每句都有详细的解说

赏析: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亦无农夫,枝头没有啼鸟。第二句诉诸听觉,窗外既空,故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鸡鸣犬吠,只听得稀疏的晨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这沉寂中的微弱之声,更反衬出苍茫大地的阒寂。这开头两句是选取清晨醒来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段进行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尤其个“空”字,显示出诗人失意不平、人生无常的深切叹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灵魂深处的苦闷,及其由于生命毫无意义慢慢耗蚀而产生的无穷幽怨。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读者引向诗人此时孤独无凭、忧愤填膺的感情轨道。三四两句,抒发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忧怨。诗题《独觉》,暗含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深意。“谁尽了”的一声长叹,唤起了读者对千古英雄的荣辱进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
独觉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4
这里的“独觉” ,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
  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作为" 元佑党人"贬至广东高山南郊,谪居惠
  州,开始了七年的再谪生活。
  如果说,第一次的贬谪苏轼体悟到“平常心是道” ,那么可以说,这第二次
  的贬谪,从贬居惠州开始的日子就是他实施“平常” 的时期。一方面苏轼仍不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