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调查报告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2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古迹的调查
调查方法:走访询问
调查对象:文物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当地百姓等朔城区,古称马邑,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为雁门关外重镇。朔城区这一塞北古城,具有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桑干河上游的黑陀山东麓有"峙峪人"文化遗址;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称"马邑"。历代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岁月如流,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幻,留下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利用假期,走访了各级文物管理单位、遗迹遗址及当地百姓,对朔城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一、 现存主要古建筑
1.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坐北向南。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门上悬有"崇福寺"竖匾一方,自山门向里有金刚殿,钟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弥陀殿和观音殿。全寺东西宽117米,南北长200米,总面积为23400平方米。前后五重院落,布列宽舒,主次分明。
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改寺为林太师府署。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建弥陀殿,后又建观音殿。历经元、 崇 福 寺 弥 陀 殿
明、清各代,都有扩建,重建和修葺。现寺
内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所建外,其余均为明代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吉庄大王庙 在吉庄村东,由大王殿,龙王殿,娘娘殿,戏台,钟楼,东西配殿等组成。始建于乾隆三年,民国14年重修,续建。大王殿为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屋顶,殿内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主殿西侧厢房三间为龙王殿,正面塑有龙王像,两侧绘有兴方施雨图;东侧厢房三间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侧绘有壁画。院东南角为角楼,十字歇山顶式,内悬民国14年铸造铁钟一口。为朔城区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大王庙。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庄"旌表节孝"坊 在东庄村南街口,四柱三间式,单檐悬山顶,坊座四立柱基高1米,是民国初年东庄王家为孀妇宫氏所建造。原有题额"旌表节孝",后失落。
4.内长城 在朔城区西南部,宁武,神池县交界处。南起托逻台、经寇庄、利民、暖崖、至平鲁县境内,全长约30多公里。原为砖或石包砌,后大部残损,一部分基本完整。底宽3米左右,顶宽2米左右,高4米左右。明洪武至万历年间为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而修筑。 内 长 城5.利民堡 在朔城区城西30公里处,建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地处内长城边口,为驻军地,是朔城区要地之一,称利民设东、南、西三门,石砌。清代后期驻军撤出,居民逐渐迁居城内。民国初改称利民营,有住户200多户。西,南两面城墙大部被拆除,城门无存。东门已拆。
二、 主 要 古 遗 址
1.峙峪遗址 在城西北黑陀山下,峙峪村北小泉沟的一个沙丘中。中国科学院1963年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8万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峙峪遗址除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外,还发现有相当多的动物化石、大批精巧的细小石器以及其他遗物。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体集中。从遗物中可以看出,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山上长着茂密的森林,丘陵中有灌木林,东面是丰茂的草原,河里有鱼类。峙峪有羚羊、野马、野猪、鹿、 峙 峪 人 遗 址
犀、鸵鸟等。他们获取最多的猎物是野马,所以峙峪人又称"猎马人"。
2.赵家口遗址 在赵家口村南向阳山坡。1958年修赵家口水库时,在半山腰发现有石斧、石铲、陶片等。1984年,修元卢铁路时,在村南的寨躺壕、寨上圪塔发现2大批红砂陶片、石环、石斧等遗物。在南山向阳山坡上,地面上到处有上述文化遗物。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3.丰裕村遗址 在丰裕村东南0.5公里处有一土丘,东侧为恢河,土丘高出河床约5米,土质为砂土,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发现有石斧、石铲和有绳纹、网格纹的陶片等。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三、 主要城堡战场遗址
1.秦汉马邑城遗址 在朔城区西北隅。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另外,《马邑县志》、《晋太康地记》中也有对马邑城的记载。在古城内地下,为汉文化层,城周围到处有汉墓。秦汉马邑城遗址,亦即北齐增建古城遗址。今已拆毁殆尽。
2.汉阴馆城遗址 在朔城区东南32.5公里处的里仁村村南。汉景帝三年于楼烦乡置阴馆县,属雁门郡。《太平寰宇记》载:"阴馆城,今名下馆城。"《二十五史补编》、《马邑县志》等史书中亦有记载。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北齐朔州城遗址 朔城区西北隅古城为北齐朔州城。是北齐在秦汉马邑城故址上重新修建的。《朔州志》记有:"古 残留的城门及部分城墙
城旧基九里十三步","元至正末年,右丞相孛罗帖木尔驻兵大同,使其将姚枢守朔州"。后来的县城是元末明初在北齐朔州城基上改建的,残存古城墙是北齐所建。70年代以来,古城东北城墙上新建民房。80年代以来,南、西、北部西段古城墙逐渐被拆除,昔日古城面目全非。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战场遗址 在里仁村南0.5公里一带。范围约100亩。在距地面30--50厘米的沙土层下,为黑色的腐殖质土,厚约20--30厘米,其土中夹有人与马的骨骼。里仁村位于雁门关外的雁门山下,又为汉阴馆遗址,为历史戍守重地和战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古地道遗址 1969年,在建筑战斗城挖地道时,发现古地道三处。一处在崇福寺大雄宝殿前院中。洞口为竖穴,洞向南延伸。一处在警所街北侧,地道距地面约三米,宽约一米,高约90厘米。另一处在南街东侧,南北向延伸。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 主 要 古 墓
1.马邑汉墓群 1982年以后,兴建平朔露天煤矿时发现汉墓640座。1984年在修铁路时发现汉墓200余座。之后,随着其他单位基建动工,不断有汉墓发现。到1988年,共发掘汉墓1700余座。出土文物16000余件,其中不少为珍品。墓葬形制有穴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等。西汉中期以前的墓,常见单人葬;西汉晚期后,多为夫妻同穴合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少数为屈肢,属秦人 汉 墓 群 (一)
遗风。另外还有不少特殊的葬式和现象,如
头部中箭的、怀胎的、无头颅的、身体蜷缩的、骨骼变形的,以及男女同棺合抱的。城区四周还有不少汉墓,但地面多无封土堆,一经钻探,即可发现。
2.梵王寺古墓群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梵王寺村周围各三公里,村北、村西有明显的汉墓封土堆30多座。亦有北魏墓多座。梵王寺村南发掘北朝时期砖室墓一座,砖多数有花纹图案。当地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常发现有汉、北朝时期墓葬。
3.北旺庄金代丛葬墓 1983年,省平朔考古队在北旺庄村南发掘清理金代墓三座。墓室平面均呈圆形,穹隆顶,有墓道。3座墓的骨灰罐各位8、9、10个。多数骨灰罐盖上有墨书或刻划题铭。随葬品有唐、北宋、金代铜钱和瓷盘、陶碗等。从铭文看,这三座墓是周氏家族丛葬墓。家族多人丛葬墓,尚不多见。对研究金代丧葬制度有重要价值。
4.北魏元姬墓 在朔城区北15公里刘家窑村东的元姬山。冢高5米,南北长27米,东西宽21米。冢正南有盗洞。从盗洞剖面看,夯土层约10厘米,并有木炭、陶碎片,封土下有砖筑勿。墓东500米处,有烽火台。据《朔州志》记载,为北魏元姬墓。
除上述墓葬外,主要的墓葬还有长头村金 汉 墓 群 (二)
代僧人丛葬墓、唐丰王墓、明乐昌王墓、明霍锳墓、清田翰林墓等。 朔州市朔城区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不少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地方政府以及省、国家都对这些遗迹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发掘保护,使得这些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仍有不少遗迹、墓葬遭到了人为的较为严重的破坏。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