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师说》的感悟

300字左右就行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我在上《师说》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师说》中互相学习的精神,也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有问题就提出来,其他同学如果有懂的,就帮忙解决,互为人师。我则抓住本课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和语句加以讲解,不全文翻译,因为此课较为浅显,学生学习起来不难。如抓住文中出现的“师”字进行讲解,本课出现的“师”字较多,但用法只有四种,还有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样的句子讲解。 《师说》这篇课文和前面学的同样是论说文的《劝学》相比,感情色彩较为浓厚,这也说论说文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如何让学生理解韩愈在文中那种浓烈的情感,是此课教学中的难点。作为文中的情感,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巴是很难说清的,而教师说了半天,学生也未必认同,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读,从读中感悟。我让学生品味第二段中出现的虚词,把每句虚词去掉读一读,再加上虚词读一读,体会一下加上虚词和没有虚词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再把第二段开头中出现的“嗟呼”和后面出现的“呜呼”相比,读一下这两个词在感情色彩上有没有区别,这两个词的位置能不能互换。学生们都认真地读了,结果学生们发现,加上虚词后,文章的感情非常强烈,韩愈在文中有讽刺、无奈、愤激的情感,“呜呼”和“嗟呼”两词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文章越写到后面,韩愈的感情越深沉,他对那些士大夫之族的行径感到愤怒和痛心,对他们不互相学习还要找借口感到无可奈何。“呜呼”一词读起来就有这种痛心、无奈、愤怒的感情,很显然,“呜呼”一词的感情色彩比“嗟呼”浓烈。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较少,看来,学生对如何学文言文还找不到思路,就是提问,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围绕着字词句来提问。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为强调多读,所以这一环节学生倒是有所收获,这也算是此课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