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各是什么意思?

并各写一个句子。我也没办法,急急急啊!

1,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方式 。例如:花儿在微风中点头。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3,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4,夸张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 5,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例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6,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7,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例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8,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1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子: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子: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例子: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子: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