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信守承诺的名人故事

急用

1、晋文公退兵得城

晋文公有一次派兵围攻“原”这个地方,行前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三天后,眼看对方援绝粮尽,只要再过一天就会投降;晋文公却坚持退兵,他觉得对人民信守承诺比攻占城池重要。结果就因为晋文公的诚信,反而感动对方,主动献城投降。

2、曾子杀猪

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3、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4、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外公狠狠地训斥了他们一顿,按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5、宋庆龄

宋庆龄从小就注重养成遵守诺言的美德,答应的事,一定去做,从不失信。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做客。

小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最喜欢到这位叔叔家去了,叔叔家养的鸽子长着尖尖的嘴巴,红红的鼻子,黑黑的小眼睛,漂亮极了!

叔叔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小庆龄想到这些心里就高兴,她急急忙忙跑到自己的房间,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找出来穿上,准备和爸爸宋耀如一起去叔叔家。

她刚跟着爸爸妈妈走出门,突然想起今天上午小珍要来跟她学叠花篮,于是就不知不觉地停住了脚步。小珍和小庆龄的年龄差不多,两人可要好了。

父亲见小庆龄站在那里不动,就问:“庆龄,你怎么落后了,难道你不想去看鸽子了吗?”

小庆龄说出原委。父亲说:“没关系,明天你到小珍家里教她。”

她为难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不见不散。我走了,会让她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珍,解释一下就行了。”

可是小庆龄仍然站在那儿不动:“爸爸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了,明天见到她,可以道歉;可是现在我想起来了,我就得在家里等她,不然就不守信用。”

宋耀如同了女儿的话,心里很高兴,于是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庆龄做得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个讲信用的孩子。”

父亲到了朋友家,把这件事跟他的朋友讲了,那位叔叔还让父亲给庆龄带回两只鸽子,算是对她的奖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陆元方,唐朝大臣,武则天时官至鸾台侍郎、同平章士。为官清廉谨慎,为人诚实守信。

  陆元方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城外有一处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处。

  陆家当初建这处宅院,是准备世代居住的。后来,不想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陆元方和陆寅、陆卯两个侄儿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

  陆元方要卖锦绣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个商人立即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担心他会开出天价。

  谁知陆元方却说道:“宅院是我和兄长一手建造的,打算世代居住而非卖品。我虽家道中落,现在有些困难,也无意靠它去赚钱,就按当时成本折七成计算,给纹银六千两吧!”

  两个商人一听,大喜过望,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场讲定买下。他们怕陆元方反悔,急忙掏出五十两银子塞到陆元方手中,作为定金。双双约定三日后正式交易。

  两个商人走后,陆元方独自一人漫步在庭院内。它看着院内草木荫荫,流水潺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陆寅、陆卯急匆匆地赶来,说太守请他到府上一聚。

  陆元方狐疑地来到太守府,不知是福是祸。太守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太守夫人身体不佳,想找个清净幽雅的地方休养,找遍了洛阳城外所有的房子,只看中了陆家的宅院,心仪已久,只是不便开口。如今听说要卖,自然求之不得。

  太守非常豪爽地说:“你尽管开价吧!”但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拱了拱手,说出真相:宅院已经有买主了,虽然还没有正式交易,但买主已预付了定金。

  太守坚持要买,并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言拒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讲信用。太守满脸不悦,让陆元方回去再好好想想。

  当夜,陆元方左思右想,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登门太守府。太守一见,喜笑颜开,以为他回心转意了。出入意料的是陆元方仍旧不改初衷。

  这下太守真的生气了。他大骂陆元方忘恩负义,说:“当年如果不是我秉公断案,你们陆家早就株连九族了!”陆元方一脸尴尬地跪下,但违约的事仍坚持不干。

  太守要买房的事被陆元方的母亲知道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陆元方:“你可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太守想买这宅院,别说卖,就是白送,我们也该毫不吝惜!”

  陆元方“扑通”跪下,向母亲说明不把宅院卖给太守的理由:“您和父亲自小就教育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能失信于人。如今,我已经将宅院答应卖给了别人,又怎么能言而无信呢?”陆母一时语塞。

  与此同时,外界纷纷传言:锦绣园贱价出售,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那两个商人听到后,心里犯起了嘀咕,决定先去看看,然后再决定买不买。

  那两个商人来到锦绣园实地勘察了一番,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还是决定买下来,并在那开一个酒楼。到了约定成交的日子,陆元方一听他们是准备开酒楼,立即提醒说:“不行,不行。这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出水的地方。”两个商人有些失望,只好忍痛割爱了。

  正当全家人为一时没有卖出房子而烦恼之时,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那天陆元方毫不隐讳地说出了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很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于是决定把它买下来开个绸缎庄。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诺、守约;诚信所体现的是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和对自身言行负责的道德感。“诚”是“信”的基础,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真诚、诚实、不欺,进而才可能做到践诺、守约、讲信用。但是,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也决非易事,从陆元方卖房这件事来看,他便遇到了“长官意志”的威诱干扰和“三人成虎”的从众心理这两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陆元方能力排众议,坚持诚信卖房,实属难能可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26
退避三舍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由于权位之争,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被杀,重耳为躲避陷害,被迫远走他国。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以礼相待,不仅陪着重耳打猎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国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会上,酒过数巡,楚成王漫不经心地对重耳说:"公子将来如果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各种宝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报答你。"楚成王笑着说:"即使这样,也一定要有所报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你的威力,我能够复国,愿与楚国交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战场上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你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晋国内部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国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国的军队护送返回晋国。强大的秦军一连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朝野震动。人心所向,重耳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国君的位置,称为晋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发展的内外政策,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33年,为解救邻国,晋楚两国兵戎相见。
两军刚扎下营垒,晋文公就急于与楚军交战。大臣狐偃提醒他说:"主公当年曾对楚王说过,如果在战场上相见,晋军退兵三舍。现在就与楚军交战,是言而无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晋文公认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军退兵九十里,来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楚军以为晋军怯阵,跟随着追上来挑战。其实,晋军是把楚军引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第3个回答  2018-11-19
陆远方他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信守承诺。
第4个回答  2013-05-10
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