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良习惯说不的作文怎么写?

对不良习惯说不的1500字作文,拜托哥哥姐姐,明天就要交了,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学生看爱国电影,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当我们走到街上的时

候,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闻讯赶来的家长们站在街道的两旁,手里拿着吃的零食,等候着自己的子女们经过那里,马上塞到孩子的手里。哎,可怜天下父母心,

乐坏了我们的孩子们,可却苦了我们的老师们,我们一路上忙个不停地对学生讲,走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吃东西,更不能随便丢垃圾、、、、、、我们的老师

们从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教育孩子们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乱吃零食,不乱丢果皮纸屑,怎样做到看电影的时候保持会场的安静、、、、、、我们的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怎样做到和谐统一这是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我们大声的对那些不良的习惯和现象说“不”!


    对不良习惯说不

关于治理公款吃喝的议论,一直广受关注。日前,有一位地方官员公开声称,取消公务接待不现实,理由是“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吃请”。诸如此类的“习惯说”,还有不少。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毛泽东同志更尖锐地指出:“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

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对照现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打不开局面、上不了水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缚于老习惯、拘泥于老套

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总是陷入惯性泥潭,还煞有介事地拿“习惯了”作挡箭牌。

习惯有好有坏,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以开阔的政治胸怀、开明的理政心态、健康的生活情趣,明确哪些是好习惯,明辨哪些是坏习惯,善于坚持好习惯,敢于向坏习惯说“不”,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敢于向坏习惯说“不”,需在解放思想中反思习惯。面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有时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甚至当作经验、奉为法宝。但时移事易,当时管

用的,现在不一定管用;一时管用的,也不可能永远管用。尤其对司空见惯的不良现象,只有克服怕难解决、怕出问题、怕担责任等畏难心态,才能真正从“守”的

观念、“旧”的规矩中解脱出来,大胆创新突破,闯出一片新天地。


敢于向坏习惯说“不”,需在坚定立场中支配习惯。随着文化多元化、观念多样化,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生活风俗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是“习惯别人”

还是“习惯自己”,是“主动习惯”还是“习惯主动”,成为一个考验。保尔·柯察金说过: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支配习惯,就要做习惯的主人,

在掌控驾驭中保持清醒头脑,站稳脚跟立场,抵制坏习惯,倡导好习惯。


敢于向坏习惯说“不”,需在防微杜渐中警惕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95%左右的行为都是按部就班。这就提醒我们,习惯相对隐蔽,不易察

觉,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缜密的观察和透彻的眼光,就很难发现和防范那些“孤僻动作”,甚至逐步被同化、长期被左右,跳不出无意识中划定的“小圈子”。对

当前一些所谓的“官场潜规则”,要避免由不习惯而习惯,就必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好第一关,警惕第一次,坚决不拿“下不为例”当借口。


敢于向坏习惯说“不”,需在持久反复中改造习惯。改掉一个习惯比养成一个习惯难得多,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固的存在,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抓到底

的狠劲,没有打“持久战”的毅力,就很难彻底改掉。时下,少数领导干部嘴上说着“新话”,手里照样干着“旧活”,脚下仍然走着“老路”,症结在于没有从思

想和行动上摆脱不良“惯性”,稍微遇到点风险考验,就立马缩回习惯的“套子”里。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反事实表明,好习惯成就人生、推动事业;坏习惯损人损己、阻碍发展。不在思变中创新,就在“习惯”中庸俗,只有敢于向坏习惯说“不”,我们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完善自身。


对不良习惯说不

尊敬的学校领导、各位教员、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对不良习惯说不。人的一生中,一定会养成很多这样或那样的习惯,而一个习惯很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对好习惯,我们要保持和珍惜;对不好的习惯,我们要学会说不,坚决改掉。养成一个好习惯非常不易,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形成一个坏习惯却非常容易,只需要一两次尝试。这是因为我们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较差。吸烟、喝酒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一些非常不好的坏习惯。有这些坏习惯的人,他们一开始都认为吸烟、喝酒的样子很酷,很有当老大的感觉,能使人觉得自己很成熟。再加上所谓“朋友”的劝说,从尝试到上了瘾,逐步养成了坏习惯,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前程,有很多青少年就是因为喝酒过多做了一些违法犯罪的事,等他清醒过来时后悔已经太晚了。所以说,吸烟、喝酒这些坏习惯,只能危害我们的身体,腐蚀我们的灵魂,花费我们的钱财,有百害而无一益。  回想自己在来少年西点之前,我也是一个又吸烟又喝酒的不良少年,也做了很多错事,让爸爸妈妈很为我担心。我现在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怕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我将来有一个好前途,才把我送到了少年西点阳光学校。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在少年西点快乐地生活着,在这里不断地锻炼成长,我的很多坏习惯也都改掉了,我想我一定还会不断地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一切不良习惯的。记得前几天,我们一个教员说过,谁没有在人生十字路口上徘徊过,谁又没有犯过错误呢?人没有完美的,但我们要追求完美,要努力地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学会对不良习惯说不。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同学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

传为美谈;杨时有程门立雪,感动老师,才被收为弟子。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

所在。作为生活在“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更应该处处崇尚礼仪,学会礼仪。让我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展现出优雅、自然、大方的风采。

那什么是礼仪呢?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

起点,一声“你好”、“对不起”是我们美好的行为、是美丽心灵的表现。其次,树立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再次,学习

礼仪要重在实践,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

一点。“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陶冶自己的情操,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良好的礼仪收获更多的笑

容,拥有更多的朋友。

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

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风范。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也曾经

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礼仪,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当然,良好的礼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昂首阔步,去追赶形象的春潮;弯下腰,拾起一片纸屑,去沐浴礼仪的洗礼!用礼仪之风把绿草成荫、繁花似锦、树木葱茏的棠小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处处时时注意做到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行为不仅代

表着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更代表着未来中国的形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早在中学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如果我

们现在连这些小学生中起码应该做到的校规校纪都做不好的话,何以报答父母,何以报效祖国,何以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任,何以让世人对我们中国人刮目相看。因

此,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抛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

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小公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17-12-23
和坏习惯说再见
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少先队员,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改掉了一个坏习惯。
以前,我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有一次,天上下着大雨,我把语文书落在托管我的阿姨家里。晚上回到家才发现,这下可要耽误我完成作业,还有第二天的课……妈妈冒着大雨,赶到阿姨家帮我拿书。等到妈妈回来,全身早已湿透了。
我还经常把书包落到学校,把家庭作业落在家里,把刚买的东西落在公交车上……
妈妈说我丢三落四是因为做事太慌张。于是,我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列出计划,适当安排。做事的时候,我提醒自己按照计划来,不要慌张,细心细心再细心。
通过努力,我现在终于和这个坏习惯说再见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