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下场?

我们强大的语文老师说,魏征死后唐太宗抄他家,我不相信哇,凌烟阁24大臣之一,怎么说和李世民关系都很好!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魏征是朝廷的肱骨之臣,给李世民提出过不少中肯的建议,被李世民认作标准的谏臣,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魏征死的也很风光,魏征病死时李世民感慨到自己失去了一个一面可以正自身言行举止的镜子。但就是在魏征去世以后,李世民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甚至是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曾经的李世民,视魏征为其手下最为难得的进言之才,但是自从魏征病逝,李世民却是慢慢的开始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肆意谋反的心思。

主要成就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5

因病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

魏征的主要成就: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

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魏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0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们之间的君臣契合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由于器重魏征的胆识、才能,将他任为谏官,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则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

  魏征自从被李世民任为谏议大夫,在此后十几年的御前生涯中,他先后向李世民进奏二百余份奏章,而且多被采纳并付诸实施。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比如贞观二年,许多地方发生蝗灾,甘肃一县令偷用官粮。李世民闻奏大怒,下令处斩。魏征任为罪不当斩,三次抗驳诏命。贞观三年,李世民曾下令免除关中地区租税两年,但不久又决定已经缴纳的就从明年算起。魏征认为朝廷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民。因此不顾唐太宗的震怒,几次拒绝在通告上签字。

  魏征的直谏,备受封建文人推崇,无论是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示。

  晚年的魏征奉命开始历时七年的《隋书》等史籍的编纂工作。期间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熬掉了多少青丝与白发。到了晚年,甚至在病重弥留之际,他仍在书写奏章,为朝政的得失而劳神操心。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任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奏章草稿、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搏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脑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实在是令人叹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2-03
不是后来又重立了吗
第4个回答  2013-04-20
病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