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第一部医书叫做《?》,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的基础理论,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如题所述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代表作品
《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伤寒悬解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中医基础理论不选黄元御的理论是正确的。中间是废话,理由在最后面。
本科时对黄元御的学术非常感兴趣,也赶上当时民间中医论坛火神派躺枪后,开始宣传黄元御理论。当时真有种:中医教材都是垃圾,分分钟该撕了的感觉。
现在最佩服黄老先生的文笔,骂人都骂得那么漂亮。
本科时对中医(包括传统文化)是很迷茫的时期,读《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真是有种醍醐灌顶,被人加持的感觉。但中医基础介绍的是医家,还有门课“中医各家学说”(应该是选修课,如果题主还没上,千万别错过),“医家”除了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要有至少三代以上的传承。除了麻瑞亭,我记得黄老在当时有徒弟,记不清是听谁说的了,不过没有考据证据,达不到传承的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是教以前没接触过传统文化的学生,对中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个人认为历史是越往前越好研究,能看到的资料少。到了清代能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多,如果还没有确实的考据,就说不过去了。当然,我也没做过相关方面深入的研究,上学的时候没想法,身边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都错过了,离开学校就更没那个心性了。
综上所述:
1、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放入黄元御的理论,刚入门的学生彻底读不懂了,可能大一就把书撕了。而且,掌握一套理论的标准是能否用于实践,黄元御的理论我在临床中实践过,个人认为治疗脾胃病的方法疗效比较好,对经方的使用有一定指导价值。我接触的学中医的人,没有敢说把黄元御研究通了的,理解一个点容易,理解一个面要功夫了。弄不懂的东西还要写到教材里,误人子弟。
2、黄元御的理论缺乏传承和实践上的考据内容。考据是很严肃,也很重要的学问。上学的时候往往忽视考据的问题,觉得那些老先生研究的东西没啥意义。到了临床,会越来越理解考据的重要性。不要每天都想搞个大新闻,认真勤勉的做学问,40岁以后出成绩就算是天才了。
第2个回答  2013-04-20
《素灵微蕴》 “培植中气,扶阳抑阴”追问

Are you 确定?

追答

《素灵微蕴》于1737年开始撰写,1740完稿,是最早完成的一部,于1754年问世。另一部《伤寒悬疑》撰写于1737年,1748年问世,是最早问世的一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