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章献皇后有吕武之才?

这位皇后虽然也算贤德,也有长期的对大宋王朝的真正掌权,甚至成为了穿天子服的太后,但基本除了一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根本没有能说明她功绩的文字,我对宋史不太了解,请大神指教,她到底有何作为,使得她有这样高的评价。

摄政皇太后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氏处理政务。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太后是女子无见识,刘太后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太后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刘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刘太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刘氏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太后,刘太后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而仁宗生母李氏,刘氏也升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刘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杀手。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太后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当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太后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
三月,刘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太后的生命,几天后,刘太后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太后换上皇后冠服。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太后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来到刘太后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太后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九月,仁宗下诏,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太后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太后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三年后,杨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庄惠皇后(后改章惠皇后)。

http://baike.baidu.com/view/6219734.htm?fromId=48293追问

您这来自百科的资料我早就看过了,但是我觉得这完全不足以反映她有资格和吕武并论。
最多说明她贤德而已。我想知道她的大作为,而非这些基本随便扯出个太后或者皇帝都可能做出的事,不知道您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追答

吕后称制期间压制功臣势力,大封诸吕为王,拔擢亲信,专擅用事。但其称制的八年期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外通过和亲保持和匈奴的和平,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章献太后没有这样大量分封本家子弟,没有养成外戚乱政的现象,所“无吕后之恶”,而且吕后专权直至死亡都未将权力交出,而章献太后,在皇帝年龄够了,就让其亲政了,虽然不是自愿的。

而且在古代,只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就算是善政了,这是是史家收到儒学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追问

我理解所谓“无吕武之恶”这半句,我只是不理解凭什么说她“有吕武之才”,在我看来刘皇后虽然贤德,但也只能算长孙皇后一样背个千古贤后之名,纵然因为她曾经参政和临朝,最多说明她比长孙皇后更有才能,但我觉得依然够不上“吕武之才”特别是武则天的才能,请您解答

追答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
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
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
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
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章献太后主政期间,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不与外族开战,使经济,文化都逐渐复苏,为北宋的宋仁宗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0
身为皇后的刘氏,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氏。
虽然刘氏贵为皇后,朝中反对刘皇后掌政的人也不少,以寇准和李迪为首。刘氏也开始笼络自己势力,以钱惟演和丁谓为首:钱惟演之妹为刘美之妻,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

寇准
个中孰是孰非,后人只知表面,总之后来寇准落败,贬为相州知州(后为道州司马),丁谓也因为后来欺刘氏孤儿寡母想独揽大权而获罪。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氏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氏裁决政事的权力。
群臣不安起来,刘氏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
编辑本段摄政皇太后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氏处理政务。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太后是女子无见识,刘太后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太后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
刘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
刘太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
刘氏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太后,刘太后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而仁宗生母李氏,刘氏也升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刘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杀手。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太后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当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太后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

宋仁宗
三月,刘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太后的生命,几天后,刘太后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
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太后换上皇后冠服。
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太后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来到刘太后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太后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九月,仁宗下诏,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太后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太后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三年后,杨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庄惠皇后(后改章惠皇后)。追问

这些我都知道,这样的事情说明她贤德不假,我也很理解这部分,我仅仅不理解她做出了什么贡献,称她有“吕武之才”,这些资料所能说明的仅是她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在我看来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差不多,就是多了临朝承制的部分,可以说她超越长孙皇后,但我觉得还不足说明她又“吕武”之才,特别是则天大圣皇后的才能。

追答

吕武当皇帝了,历史对他的才能进行了抹杀的。对于一般皇帝来说,无为而治就相当于现代的总统制度,不需要本身的才能。所以不多手多脚的皇帝就是相当好的皇帝了。
李唐,出名的就是李世民和李陇基,他们都有大才,但是你看他们作为好皇帝来说,不一定比的上李治,这点你很清楚不?

第2个回答  2013-05-10
章献皇后
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太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追问

用几个贤臣就能算是才吗?我觉得只是帝王用人,识人的才略而已。
政治胸襟,政治手段,伟大贡献都没有体现,何以与武瞾,吕雉平列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