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越详细越好!谢谢。祝你周六心情愉快!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释】 ①葑上田:就是把木框子浮在水面,框上安着葑泥,又叫架田。葑,菰根,即茭白根。 【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表现方式的需要,往往要打破正常语序,去创造一种特定的韵味。此诗先出“思渺然”,然后写景,交代其所以然,正是预先设置的悬念,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景物描写是此诗的重点。站在寺阁的西边,最先映入诗入眼帘的,是“阴沉画轴林间寺”。阴沉的意思是暗淡,把苍茫的暮色比作一幅暗淡的画轴,把树木掩映中的寺院当作画轴中的主体部分,设想非常奇妙,尤其是画中所传达的境界,很符合隐士或僧家风味。接着,从“林间寺”看过去,诗人的目光落在“零落棋枰葑上田”上。把“葑上田”比作带有方格的一个棋盘,运思既贴切又生动,想落天外而又平淡自然。所以,引起后代不少诗人进行仿效。如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田似围棋据一枰”;文同《闲居院上方远景》:“秋田沟垅如棋局”;杨万里《晚望》:“天置楸枰作稻畦”;杨慎《出郊》:“平田如棋局”。可见其艺术魅力。颈联继续写“望”,目光由下而上,转向天空。秋空寥阔,一碧如洗,只有一只鸟悠悠飞过,像在镜中穿行;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在秋风之中,似也笼罩着一层寒色。这四句所描绘的景色,是那样清幽恬淡,以致于诗人为之留连忘返。但尽管天已迟暮,不得不回,他却并不遗憾,因为,他的居处就在附近,前来玩赏的机会正多。他还等待着冬天在此赏雪呢。末联写得别致,使得笔势放开,更进一境。 应该指出的是,林逋的诗,往往有秀句,亦有累句。像此诗的首联和尾联,虽用意甚佳,但语言却不够精炼。类似的情形如其著名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也是除了“疏影”一联外,全篇给人以不称之感。林逋属于宋初晚唐体的诗人,这种情形的造成,或许和他学习姚、贾,过于重视锤炼中二联不无关系。这一点,到了南宋中后期的四灵和江湖诗人手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5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此诗写景精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四句因比喻贴切、想象奇妙而备受赞赏。后世黄庭坚仿效曰:“田似围棋据一枰”;文同也有“秋田沟垅如棋局”之句;五、六句在词序上作了调动,虽不合一般的语法规范,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与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媲美。夕阳西下,农人们荷月带锄回,水面上零零星星飘荡着几块架田,宛如从棋盘上割下的方格。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深秋时分,地面上升起袅袅炊烟,也带着丝丝寒意。“古寺”“架田”“独鸟”“寒烟”构成了一种古朴简淡、清雅空寂、辽远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喜爱之情以及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和闲逸情致。
第2个回答  2013-04-15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昔人论之祥矣。做诗原以抒写怀抱,歌咏性灵,贵在有真情真趣,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我前一篇《读书笔记》(一)中丰子恺先生论做诗与做人一节。人与文本该一致,言违真实,口不应心,就是作诗忘了做人,言行成为两截,尚何足取?其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往往故以闲适之辞入诗,以示安于田野,实际热中利禄,急于求仕,以伪掩真,其诗不过仅存假面而已。据此而言,我认为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作品之可贵,首先在一个“真”字。
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恬淡好古,不慕利禄,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一生不娶,惟喜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能诗善书,诗成多随手弃去,不欲以此取名。今存诗集四卷,近人朱孔彰又辑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序其集云:“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住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趣向博远,寄适于诗尔。”“平澹邃美”和“主乎静正”,可以说是林逋作品的基本情调。苏轼对其人其诗,亦颇致推崇,在《书林逋诗后》七古中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诸句,足见其倾倒。黄庭坚谓欧阳修极赏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庭坚以为林诗《咏梅》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似胜前句(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九)。虽二人鉴赏有异,实际两诗俱佳,与其另一首的“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两句,皆清新萧散,既见咏物之工,也显示了作者隐逸的高致。对林逋先有这样一个简略的了解,再来看他这首《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就有了体会其情趣的基础。
古时僧徒,不乏高士,文人即使不信佛,亦多喜与之往还。林逋栖隐孤山,信步行至禅堂,登高舒眺,以写一时之景,是很自然的事情。佛教本谓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这里的上人,是作为和尚的敬称来用的,“端”是人名。
底处,是何处,常见于唐宋人诗词。凭阑纵目,一时思绪随所见风物而与之俱远,以“底处”设问,跟着指出所据之地为“孤山塔后阁西偏”,自具形胜,便于远望,遂觉文意生动,不同于平铺直叙的述说。
下面两联所写,有静有动。“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以比喻的说法,描摹静态。谓景物佳胜有如画图,或画图神妙,逼真实景,为经常交互使用之修辞手段。僧寺深沉,林间隐现,似画轴列于眼前;葑田(架木于沼泽而铺泥种植之田)错落,随势高低。若棋枰之交插纵横,当为下瞰之所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又使景中有物,显示动态,为远观之所见。秋清气爽。一鸟高飞。起落突兀,一时偶现;夕阳澹澹,寒烟四起,触目蒙蒙,其为山峦忽聚,或炊火所成,无须辨别。这两联动静结合,非常自然,使全诗形象鲜明,意境悠远。
末尾的“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由寓所接近容易复临,设想此处冬天雪景之美,表示重来的愿望,更留下了有余不尽之意。
林逋的诗于平淡中显示真趣以及隐士的放旷襟怀,俱可于此见之。我认为林逋的诗能够流露真情,他的做人和作诗是一致的。
宋张表臣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见《珊瑚钩诗话》卷一)。以风格论,林逋的诗,雍容大雅,毫不造作,可以归入“气韵清高深眇”的一类。
清孔尚任云:“余尝论诗有二道,曰工曰佳。工者多出苦吟,佳者多由快咏。古人谓诗穷而后工,特为工者言耳。而佳者则必文采风流,翩翩豪迈,能发庙朝太平之音,较之穷而后工者,有风雅正变之殊焉”(见《湖海集》之《山涛诗集序》)。林逋的诗挥洒自如,气韵流畅,又可以说多快咏佳作,不见苦吟之迹,亦其胜处,而不必是什么“庙朝太平之音”。-----------------------------------秋景二句: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夕阳时刻,但见炊烟袅袅升起,似乎略带三分寒意。秋景之美,美不胜收,然其美又在于动中见静,静中又透出丝丝凉意,可称之为“幽美”。; P% C' |, { X. q& ~7 ^& r

$ x9 j6 _' E9 H2 w“秋景有时飞独鸟”,“有时”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时候是何种景况,“独鸟”暗含剩下的三种可能:“无鸟”、“比翼鸟”和“群鸟”,鸟之独飞是否择时?或许秋已很深,鸟都快飞尽了吗?①“夕阳无事起寒烟”,给人感觉“夕阳”好似调皮的小孩,喜欢惹事生非,寒烟是否是夕阳生起?运用拟人手法恰到好处,自然之中竟难见有意为之的痕迹,可谓写活了。
$ I Q1 y. C" D* f# l
; Y+ H' ~/ [" p E: P) v8 i林逋的独处隐居生活,虽则飘逸而自在,也难免“有时”会触“秋景”而生出“飞独鸟”的感觉;虽则闲逸而悠哉,也难免面对“夕阳”因“无事”而心中偶“起寒烟”。细微且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无意之中流露出来,不细品真难嚼出其中的真味。 1 b% X8 C/ }/ u$ C0 X

2 t' l7 C* a; L, X以上三点,可谓此秋景二句之三绝。
3 d4 Z6 k& Q3 Z- Y! O% k" p) J( F7 j. G7 U, \% _5 v: v
老爱 2008-7-1
9 C) j6 Q X1 ~$ f! c
7 l. I- j) K0 [* k7 x备注:①午后阳光老猫先生认为:此秋是否已经深了?因为鸟都快飞尽了。甚觉有理,补记之。
# P( z0 \/ k8 y+ z* r; \$ Y/ g(2) 冯虚御风先生点评道:“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林间寺”视为‘画轴’,把‘葑上田’视为‘棋枰’,琴棋书画已有二,加上自己的诗已有三,独缺琴矣。正所谓‘四美具,二难并’,琴者,寓意知音也,如果再有隐逸的知音,岂不是人间幸事。” 得其真意矣,补记之。* t J) O- b; B9 m/ q3 P9 F( t' Q1 `

; { y5 ~+ f8 u; E: H- N
6 k6 _9 i7 e3 l+ J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