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提亲的习俗 步骤

要结婚了,结果紧张的一探糊涂,谁懂的救命~
什么生辰八字,算日子
还有去提亲要带什么东西上门

1、安排提亲时间,提亲是结婚前必须完成的步骤,首先和准新娘商量时间,什么时间上门提亲较好,提亲后需要筹备婚礼,如果时间太紧,准备婚礼会非常忙,会给新人增添很多麻烦,这需要和双方父母沟通时间,约见时间一般选择上午最佳。

2、确定参加提亲的人数,提亲肯定不能是新郎一个人去,都是需要带上长辈,如果父母健在的肯定带上父母,如果父母不在就邀请自己最亲的亲人,提亲携带人数为双数代表了吉利,但是提亲人数最多不超过六个人,新郎需注意。

3、准备提亲礼物,提亲首选要准备一部分彩礼,彩礼的金额两三万元即可,带上两条香烟,两瓶醇香的白酒,补品两盒,好吃的甜品两盒,代表了希望全家人和和美美,甜蜜幸福,对上门提亲增添信心,提亲礼品越贵重越容易成功。



4、注意礼貌,上午来到女方家里,带上礼品和彩礼,从进门那一刻起一定要注意的言行举止,也要给父母打好招呼,希望双方能够留下好的印象,长辈说话时小辈不要插话,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扩展资料

提亲注意事项:

1、注意服装仪容:服装一定要得体合宜,仪容要干净整齐。

2、切勿两串蕉:到女方家去提亲,别忘了带点小礼物去喔!这是一种礼貌,也是对长辈的尊重。

2、笑容满面:脸上千万不可愁眉苦脸的,要展现出你的诚意与笑容。这样分数会加分不少喔!

3、表示尊重:对女方所提之要求或意见,尽可能都表示尊重,依照他们的规定来办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结婚就是由订婚时约定的时间进行。。。。

如果是婚俗,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和厦门,都说闽南话,风俗习惯也相近。嫁娶婚俗至今都已简化。但有趣的婚俗仍流传民间。这里只谈新婚到婆家的一些礼仪。
带路鸡新娘出嫁,有一对陪嫁的带路鸡一同到婆家。新娘迎入洞房,媒人或大姑大嫂就把公鸡母鸡放进床铺下。然后,拿一把大米撒在地上,嘴里咕咕地招呼,看哪只先走出来。公鸡先出来,大家都高兴地说:“头胎一定是生男的”。
如果是母鸡先出来,她们忙转口气说:“鸡母先出来也好。先生姐姐,再招弟弟”。所以,头胎生女孩,有的就名“招弟、来弟、牵弟、也好”等等。闽面地区方言弟与治同音,就变成了“招治”了。从名字反映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掀巾新式婚礼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流行,但许多家庭仍沿用掀头巾的习俗。头巾长五尺,有红绸的,有黑绸的,绸巾盖在新娘头上,前短后长。新娘进房举行掀巾礼。长辈在掀巾前说句吉利话:“从前掀到后,两人吃到老老老!”
掀巾开始,新郎有左手捏巾角,右手拿折扇,很快地把头巾掀掉,把头巾一端踩在脚下,表示要妻子服贴归他管,任他差使。
其实,新郎掀巾前新娘已做好准备,手伸在背后,抓住绸巾,用食指缠一圈捏紧,不让新郎踩头巾。掀巾一瞬间,任何一方疏忽,就达不到目的。
也可能出现新郎新娘各抓住一端,互不相让,扯来扯去,出现喜事中的小风波。
这时,大姑大嫂就出面做“公亲”,随口赞扬:“翁赘某也赘(夫妻都有才能),一人揪一头,翁掌家势,某管内头”。说后,把绸巾收起来,掀巾礼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叠衫·叠鞋 深夜,闹洞房结束,新娘稳坐床沿,等到到丈夫把衣裳挂历在床内衣架上后,新娘才脱下鞋,轻轻地放在丈夫的鞋上,嘴里念道:“我鞋叠你鞋,你被我差得头犁犁”(意思听我差遣服服帖帖)。
新娘再把衫盖在大夫的衣服上,又念句:“我衫叠你衫,重担替我担。”
旧社会,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夫权世界。然而,女方仍千方百计地争取地信平等。当然,这种行为只是意愿而已。
敬婆爱媳 新婚夫妇,互敬互爱,固然重要,但婆媳关系是牵连到一家和睦的大事。所以,婆媳都有和睦的愿望,各尽应有的礼节。
办婚礼的第二天清早,由小姑或伴娘请新娘出厅,给翁婆敬甜茶。敬茶时,陪伴新娘的人祝词:“新娘请出厅,阿爸阿母讲话要逐句听。”
公婆接笑说:“儿子是子,媳妇也是子。新来媳妇‘月内’子嘛”。意思是新娘像未满月的婴儿,一定要细心照顾。这话表明长辈慈爱的胸怀。翁婆喝过甜茶,随手拿出红包还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3
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环节,婚姻的缔结历来被视为“正家”之始,终身大事。因此,有关礼俗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繁文缛节,十分考究。古代中国最重明媒正娶,早在周代就已确立嫁娶程序中之“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随着北方居民南迁入闽,婚仪中的“六礼”在八闽各地流传开来。此后,这六种礼节虽略有变化,然基本延续下来。宋元时期,妇女贞节观逐渐加强,宋代理学对福建的影响尤甚,以至福建婚俗中歧视和束缚妇女的现象愈益显著。至明清两代,更进一步被强化。

明清以后,在福建民间,“六礼”的名称和内容均有所更动,各地礼俗也不尽相同,但仍大抵取“六礼”之意。通常,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劝嫁、催妆、迎送亲、婚礼、下厨、回门等步骤。其中,提亲、合婚包含有纳采、问名的内容;定亲、送聘相当于纳吉、纳征;送日子含请期之意;迎送亲类似于亲迎,只是新郎本人是否亲自前往女家迎娶则因人因地而异。除了这些一般性的婚姻礼俗外,福建民间尚有多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和礼仪,诸如童养婚、招赘婚、服役婚、交换婚、转房婚、表亲婚、指腹婚、重婚、招夫、租典妻、抢亲婚、转嫁婚、尽孝娶、冲喜婚、冥婚、长住娘家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婚姻陋俗。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

民国年间,风气渐开,机关公务人员和知识界先行婚俗改革,初兴新式婚礼,名曰“文明结婚”,妇女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范围广袤的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旧的婚俗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恶习并没有被破除。
一九四九年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婚姻礼仪的改革日益深化,许多传统习俗虽继续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或被剔除、或被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前,嫁娶礼仪普遍比较简朴。八十年代后,旧婚俗中繁琐排场的风气重又抬头。
第3个回答  2013-04-13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分开吧,这样的女人家庭教育有问题,他们家人的态度也有问题,以后不会好的
你如果感觉有感情,不忍心分手,你可以考验一下她,接连n天都愁眉苦脸的回去,尽量不和她说话,看她什么时候奇怪了,问你,你再期期艾艾的说你马上要没有工作了,单位倒闭了,然后说个时间告诉她结束的日子,并且说你会出去找工作的(出去找工作是假继续上班是真),看看她什么态度和反应,撇开一切她家人的态度不说,如果她嫌贫爱富,那样的女人你还是不要为好,如果她完全不介意,并且表示会和你一起拼搏,一起度过困难的,那样的女人是可以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