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GDP 总供给曲函数 均衡产出 边际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 再贴现率 IS曲线 谨慎动机 存货投资 自然失业率 菲尔普斯曲线 货币需求 货币创造乘数 挤出效应 总需求 最终产品 自动稳定器 托宾q理论 补偿性财政政策 周期性失业 流动偏好陷阱 投资乘数 LM曲线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总供给曲线 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率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倾销 同一价格定律 实际汇率 比较优势 一共30个左右 麻烦把答案写成适合打印的 不要写出来源网址等

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四、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替代效应
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四、名词解释
1.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 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3. 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要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4.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5. 吉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四、名词解释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
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
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
其中,a,b为常数。在式中,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线性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按固定不变的一个比例b增加,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7.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S = Y – C(Y)= S(Y)
8.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
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总小于1。
9.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即
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10.储蓄曲线是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门的储蓄增加,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
11.线性储蓄函数利用线性的消费函数形式,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即:S = Y – C = – a +(1 – b)Y
其中,(– 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 –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 – b)是边际储蓄倾向。
12.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四、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需求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支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Y = AD(P)
3.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4.总供给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产出关系的函数。以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 = AS(P)
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点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此时,由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得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实现变化。
四、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物价上涨率则是两位数;而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要在3位数以上。
7.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
8.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已知的原因所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
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效庆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0.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1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1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6.通货膨胀惯性
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17.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预期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而形成。
18.价格调整曲线
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得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
19.收入政策
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收适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数化
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百分之百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具体地说,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当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时,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此方式对经济交替地进行微调,以便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政策滞后
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
5.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7.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8.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9.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四、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中央银行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特别是要保证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中央银行主要具有三个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面向工商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的利润。
3.法定准备率
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即

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
4.再贴现
商业银行为了取得现金,可以将自身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这就是再贴现。
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都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6.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7.存款创造乘数
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 / 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
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8.费雪方程:用公式表示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向变化;价格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同方向变化,与劳务数量方向变化。
9.现金余额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同向变化,国民收入和价格(货币需求数量)同向变化。
10.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11.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四、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原理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的低于别国,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绝对优势,就应该专一化生产该商品。
2.相对优势原理如果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3.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代替进口品,即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发展出口战略把对外贸易的重点放在出口产品上,尽可能扩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5.综合发展战略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结合起来的一种发展战略。
6.经常项目国际间经常发生的商品和服务输入和输出的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项目。
7.资本项目国际间的资本输入与输出。
8.平衡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发生差额思考平衡项目来弥补,包括三项,即错误与遗漏、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9.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
10.逆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入小于支出的情况。
11.汇率使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12.固定汇率制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13.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第2个回答  2013-04-14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总供给曲线函数即宏观生产函数又称为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量产出之部的关系.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边际消费函数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又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 (课文中有提到消费函数也称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寻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IS曲线说明市场均衡的条件.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总产出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增加;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息率水平过低,从面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谨慎动机或称防预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右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存货投资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进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菲尔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用物价上涨率替代货币工资增长率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货币需求 货币创造乘数又称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总需求 最终产品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托宾q理论 补偿性财政政策 周期性失业 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投资乘数 LM曲线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总供给曲线 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率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倾销 同一价格定律 实际汇率 比较优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14
上面的人答得乱,内容重复了,系统不给我发,我只能发后半部分的,其他你加我QQ拿吧。.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倾销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同一价格定律一价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相同的商品应该只有一个价值 (这里指绝对价值) ,相同(同质、同量)商品,如不计算交易费用,在各地应以同一价格出售。同一价格定律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主要应用在金融及汇率计算。 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