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学生在解决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助于我们对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下面对学生在解数学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1.阅读理解能力弱。不知题目意思。
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背景问题的数学化进程。很多学生在读完一遍题目后表示不理解。经常不理解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学生经常是被动阅读即仅仅关注文字、数字、符号、图表。对整个题目不能整体把握,记住的是支离破碎的数字、文字。不能及时地用图象、表格、方程、不等式来简洁的表达题目中的条件。
2.审题不清。审题太快,漏看题目的条件,跳着审题。
因为应用题的题目文字较长,条件很多。所以学生在审题时为了尽快理解题意、节约时间,往往只满足于理解题目的大概,自认为已读懂题意。欲速则不达。这时学生会漏看题目的条件,从而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题目,从而歪曲题目表达的意思。
3.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差。变量选择不适合。引入的变量不同所得对应的数学模型就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变量很重要。
4.心理状态不够好。表现在:
(1)对应用题畏惧。
(2)遇到简单题,学生会人为加大难度,歪曲题目意思。
当然,解数学应用题困难症结并不仅是以上列举的几种,有时出现的情况会复杂得多,有些是我们教师根本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一项很艰巨、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本人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1.审题要慢,事半功倍。
在平时教学特别是考试前和评讲试题时,我们要提醒学生审题要慢,第一遍粗读,以便了解应用题的模型,第二遍细读,用数学语言来解释题目,进一步确认数学模型。第三遍精读,圈出题目中重要的细节,易忘的已知条件,检验数学模型。
2.模式训练,一目了然。
建模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用题尽管多种多样,有着许多崭新的词汇,文字叙述很长,和科研生产关系密切,背景不熟悉等等,但是脱下其华丽的外衣包装后,必定是一个普通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模式的识别能力。各类数学题型就是一个个数学模式,由于高考应用题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原始的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加工、创作,就可将应用题化归为某个数学题型。学生识别出了题中的模式,就可将应用题化归为某个数学题型,也就找到了相应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各类典型应用题的基本模式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及识别模式的思维方法,保证学生在解高考应用题时能进行准确的模式识别。
3.注意进行抗挫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顽强的进取意识
应用题的特点是文字叙述多,数据多,加上学生往往对应用题的实际背景不了解。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信息,如何分解原题,如何调整解题策略。特别是开展一些数学交流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切记数学应用变成老师讲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套路,而应该重过程、重参与,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特性。
有图片!别漏看!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