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藏羚羊?

如题所述

藏羚羊,被誉为“高原精灵”,是青藏高原独有的物种。自1979年起,它就被列入《国际野生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的严禁贸易物种名录。这种动物不仅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物种,其优雅的姿态和飞翔般的奔跑更是让人相信,它们能在高原上生存数千万年,因为它们就属于这片土地。
然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沙图什”披肩在欧美市场风靡一时,一条披肩的价格可高达1万至4万美元。这使得“沙图什”成为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和时尚的标志。“沙图什”实际上是由藏羚羊绒制成的,而一只藏羚羊每年仅能产100至150克羊绒,制作一条女式披肩就需要3只藏羚羊的羊绒,男式披肩则需要5只。这种对“沙图什”的消费直接导致了藏羚羊数量的急剧减少。
尽管商人们声称羊绒是在换季时自然脱落的,由牧民们收集,但动物学家指出,获取藏羚羊绒的唯一方式是猎杀。因此,这种非法贸易直接导致藏羚羊数量从1990年的100万只骤降至1995年的7.5万只。
“沙图什”通常指所有由藏羚羊绒制成的产品,尤其是披肩。“沙图什”一词源自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指羊绒,“shahtoosh”即“羊绒之王”。藏羚羊羊绒非常细腻,直径约为11.5微米,是克什米尔山羊羊绒的四分之三,是人发的五分之一。沙图什披肩轻盈,重量仅有百克左右,可通过戒指,故又称“指环披肩”。穿过戒指是沙图什真伪验证的传统方法。
为了保护藏羚羊,自1995年起,“自然之友”多次支持和组织会员到可可西里进行考察和参与建设保护站活动,逐步对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所认识并日益关切。1998年,“自然之友”会员史立红编写了一份关于藏羚羊生存情况的报告,并得到了环保人士奚志农、王卜平等提供的大量一手信息。
1998年9月,“自然之友”和《中国林业报·绿色周末》邀请到“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到北京介绍可可西里的情况和他们的反盗猎斗争,并在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作了多场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1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中国藏羚羊保护现状》白皮书。
1999年,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一带藏羚羊被猎杀的情况引起了“自然之友”的关注。该保护区面临与可可西里相似的困难,但由于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交界的无人区,公安人员不能越界执法,影响了对盗猎活动的打击力度。梁从诫得知情况后,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提交了《关于保护藏羚羊问题的报告和建议》。
1999年4月10日,反盗猎藏羚羊“可可西里一号行动”展开。到4月底,抓获盗猎分子13批,缴获藏羚羊皮数百张。为了宣传战果,“野牦牛队”公开销毁缴获的藏羚羊皮,并邀请“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到可可西里参与这一行动。1999年5月24日,“自然之友”会员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在可可西里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口,烧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373张藏羚羊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