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分型如何,各型皮肤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1.中性皮肤。最完美的皮肤类型。水油平衡,薄厚适中,组织紧密,皮肤细腻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对外界刺激有一定抵抗力。PH值在4.5-6.5之间,男性倾向于酸性4.5-6.0,女性偏向于碱性5-6.5。
2.油性皮肤。油脂分泌较多,毛孔粗大,油亮光泽,不易生皱纹,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强,但油脂分泌物容易受细菌感染,引起痤疮,红肿结节等。PH值偏酸性,在4.0或4.0以下。
3.干性皮肤。油脂分泌减少,皮肤发干,肉眼可见皮肤白色干纹,易起皱纹,易破损,对外界刺激较敏感,容易过敏。PH值偏碱性,在7.0或7.0以下。
4.混合型皮肤。女性中最常见的皮肤类型。额头、鼻部、下巴为油性皮肤,其他部分为干性皮肤,要分区护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1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

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想要彻底的祛斑,首先要知道斑是怎么形成的,从问题的根源出发,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知道原因,我们在祛除斑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遗传因素:雀斑很多都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月经周期:雀斑也有与月经周期有关,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有雀斑;
    日晒因素:主要是阳光紫外线照射对肌肤的伤害,会使黑色素分泌沉淀,夏季在紫外线照射下,雀斑的颜色就会加深,要做好及时修复
    精神压力大:精神压力大必然会分泌肾上腺素,长期受到压力的话人体的代谢平衡就会被破坏,皮肤所需要的营养供应就比较缓慢,色素细胞就会变得活跃。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多,大致就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一、调节作息规律

    一餐不吃没大碍,身体内的营养素能够储存,但一晚没睡,隔天肯定露出倦容,因为睡眠无法“存放”,“补眠”其实是补不回来的。在我们睡着3小时后,身体会分泌“生长荷尔蒙”,一天的身体和肌肤再生,大约花上6小时;建议12点半前上床,以符合人体随太阳作息的“日夜节律”,让肌肤顺利再生。睡觉时脸上可以使用内外结合 双向祛斑的产品,对祛斑有很好的作用。二、冰糖柠檬汁

    柠檬有抑菌消炎的功效,经常食用柠檬汁能有效消除斑点,还能美白。加入蜂蜜或者冰糖配合饮用都很不错。10天快速祛斑方法?用柠檬外敷患处也很棒哦。都知道柠檬是天然的维生素C“仓库”,50g柠檬中的维生素就高达30毫克,还含有其他对皮肤有益的成分。三、使用白醋面膜

    在纯净水里家一点点白醋,按后用纸膜浸泡,再敷脸,连续3天,停2天,如允许以让皮肤苏息一下,这种面膜是团体的美白,也不花多少钱,是很值得一试的。
第2个回答  2024-06-08
纸巾擦拭法
取一块柔软的卫生纸巾或吸墨纸,在鼻翼两侧或前额部反复擦拭,将皮肤上分泌的皮脂尽量地拭取下来。如果纸巾上满是油光,说明皮腺的分泌功能比较旺盛。
属于油性皮肤;纸巾上且颜色无油光较浅的,则是干性皮肤;介于两者之间的,属于中性皮肤;如果不同部位的油脂含量不同,则属于混合型皮肤。
第3个回答  2012-12-15
皮肤基本常识和分类
一.表皮
《表皮墙学说》
1.表皮主要是由各层次形状不同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2.细胞间的吻合和重叠较为致密,排列也多形成板状结构,不易为外界物质渗入、扩散和溶混。
3.尤其是最外层的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基质组成。细胞非常扁平,板状结构更致密,似砖墙结构中的砖块,脂质似填充在砖块间的灰浆,在细胞间呈高度有序排列的中间为水相的脂质双层分子层。
4.表皮,尤其是角质层的砖墙结构决定了其是物质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其中脂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表皮细胞的致密结构,能防止真皮内和表皮水分的逸出和丢失,保持正常皮肤的湿度,起到良好的皮肤屏障作用。
6.表皮的最上层有双层脂质。[见表:表皮双层脂质组分]
7.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脂质中含有天然保湿因子。它在角质形成细胞与间质中占干重的10%,可见它占有一定的比例,NMF(天然保湿因子)是一种复合物,它含有氨基酸,PCA(吡咯烷酮羧酸)等等。[见表:NMF(天然保湿因子)组分]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脂质组分(脂质基质)
组分 重量%
二酸甘油脂 41.0
三酸甘油脂 2.2
脂肪酸 16.4
角鲨烯 12.0
磷脂 25.0
胆固醇 1.4
胆固醇脂 2.1

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脂质中含有的NMF(天然保湿因子)组分
组分 重量%
氨基酸(22种) 40.0
吡咯烷酮羧酸(PCA) 12.0
乳酸盐 12.0
尿素 7.0
尿酸、铵、葡糖胺、肌酸 1.5
钠 5.0
钙 1.5
钾 4.0
磷酸盐 0.5
镁 1.5
氯化物 6.0
枸椽酸盐 0.5
糖、有机酸、肽等 8.5

.表皮最上层的双层脂质(脂质双分子层)组分
组分 重量%
神经酰胺 40.0
胆固醇 25.0
胆固醇硫酸脂 10.0
脂肪酸 25.0

二.真皮
1.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粘多糖(氨基多糖类、透明质酸是含量比重较多的一种,可吸收水分是自身重量的1000倍)及结构蛋白等结缔组织,及处于各纤维间的不定形基质组成,除支持神经、血管和淋巴外,还有保护作用。
2.真皮间各种纤维束排列比较稀疏,一些毛根、汗腺导管、皮脂腺、丰富的血管、游离感觉神经末梢、淋巴管分布其间,从而形成一种疏松的结构。基质又含有少量的细胞、电解质和组织液,有利于物质的扩散和溶混。
3.在真皮和表皮相接处,有大量乳头突入基底膜(生发层),在乳头层里分布有长椭圆形的神经感受器,叫触觉小体,它能感受触觉。由乳头层往里是网状层,在网状层里有按同心圆排列的椭圆形的神经感受器,叫环层体,能感受压觉,乳头层又含有丰富的血管,这些都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4.色素沉着产生和形成的根本所在。由于外部创伤(毛细血管损伤,淤血和透明质酸酶使透明质酸降解,产生炎性反应,有促进黑色素沉着作用)及人体内分泌(如脂代谢异常、坏胆固醇)的影响,色素沉着大部分在此发生。

三.皮下组织
1.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为主要部分,故又称“皮下脂肪组织”。
2.功能:防止全身体热流散,保持人体一定的体温。
3.因皮下组织疏松。故当化脓菌侵入后遇到机械力较小,容易扩散引起广泛的炎症,如痤疮感染、蜂窝性组织炎等。
4.在皮下组织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毛囊和汗腺分泌部等。

四.皮肤类型
干性皮肤(包括毛发)----角鲨烯分泌正常,三酸甘油脂分泌少
1.皮脂分泌少,皮肤没有油腻感。看上去皮肤洁白、细嫩、姣美。
2.经不起风吹日晒,稍有刺激易出现皮肤干燥、发红甚至皴裂。
3.头发干燥而细,色淡少光泽,头屑为粉末状,搔之易落。
油性皮肤-----角鲨烯分泌正常,三酸甘油脂分泌多
1.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油腻发亮、毛孔粗大、肤色较深,易患脂溢性皮炎。
2.对外界刺激、日晒耐受性好,不易出现皮肤早衰
3.头发乌亮而粗,滑腻,头屑为油痂样
中性皮肤-----角鲨烯分泌正常,三酸甘油脂分泌正常
皮脂分泌适中,皮肤不干不油,色洁白透红有光泽,细腻嫩滑,不易过早衰老
五.问题性皮肤
敏感皮肤
简介:皮肤功能性障碍,角质层变薄,脂质双分子层受损,造成角质形成细胞间隙加大,皮肤完完整性被破坏,从而对外界环境各种理化、微生物的刺激反应及免疫反应易于发生。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还会导致神经末梢受到的保护减少,使其更易接受刺激信号而增强神经传导——敏感性增高。
敏感皮肤的护理.
敏感皮肤产生的原因:种族、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基因、环境,部位等都有关系。
(A)屏障功能被破
1.敏感皮肤屏障功能不完整, 角质层变薄、脂质双分子层受损 ,造成角质形成细胞间隙松散,引起皮肤对外界各种理化因素微生物的刺激——反应敏感。
2.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导致刺激物及抗原吸收量增加,且易到达血管及抗原呈递细胞,从而使刺激反应及免疫反应易于发生。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还会使神经末梢受到的保护减少,更易接受刺激信号,而增强神经传导。
3.敏感皮肤的基础表皮含水量,较正常皮肤的含水量低,且差异显著。经皮失水率取决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经皮失水率值升高。
4.敏感皮肤不宜去角质、不宜频繁做面膜,根本原因亦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整。
结论:养护以修复脂质双分子层机理为主,舒缓抗炎为辅,成功率较高。
(B)自由基异
自由基直接氧化人体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胺,产生过敏反应。
(C)免疫反应和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灵敏
敏感皮肤神经传导功能增强,皮肤受到较小的刺激都会产生较强烈的感觉——产生于敏感者的末梢神经结构的改变、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及特殊的神经中枢信息加工过程。
敏感皮肤与血管扩张及炎性介质释放有关。敏感皮肤血管扩张明显,受外界刺激反应较正常人高,免疫反应增强时,少量抗原即会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变态反应。
由于敏感皮肤免疫灵敏,初次使用化妆品应进行适应性试验;如无反应,方可使用。
敏感皮肤的护理
(A)敏感皮肤和过敏是两个概念
1.敏感皮肤——是皮肤的一种特殊状态。皮肤脆弱,抵抗力弱,受到外界刺激后,易出现红斑、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容易搔痒、次痛、灼热、紧绷等感觉。
2.皮肤过敏——是皮肤受到各种过敏源刺激后产生的红、肿、热、痛、搔痒的现象,是一种病理反应症状。
3.出现皮肤过敏不一定是敏感皮肤,只是敏感皮肤容易过敏而已。
(B)敏感皮肤的外观
1.季节转换、温度、湿度、风、日光、辐射等因素,导致皮肤容易泛红、搔痒、刺痛和灼热感,甚至出现小红疹(冬季痒)。
2.使用护肤品(包括洁面、保湿、化妆水、彩妆、防晒品等),会引发潮红、痒或刺痛、灼 热、搔痒、脱屑等。洗脸后常感到皮肤微红,有刺痛感。
3.中强度运动,情绪波动时,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发红。
4.食用辛辣食品、酒精和过热的饮食,都会造成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发红。
5.曾被诊断为过敏皮肤或有过过敏史: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护肤品过敏、金属饰品过敏等。
6.皮肤曾经有过损伤史:如暴晒,接触性皮炎等。
7.患有某种皮肤病,包括异位性皮炎,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鱼鳞病等。
8.家族性过敏史,皮肤先天性遗传性脆弱。
干燥皮肤
细胞间隙加大,真皮、表皮细胞间的间质松散,脱落,粘结性丧失,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错位,细胞与间质间出现裂隙,真皮和表皮内水分大量流失。表皮棘细胞层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减少,毛细血管萎缩,透明质酸和天然保湿因子减少,皮肤缺少水分滋养,干燥,萎瘪,皮下组织变薄,出现松散失去弹性,出现皱纹,皮肤灰暗,色素沉着和发生各种老年疣等衰老现象。
痘痘粉刺肌肤
痘痘粉刺肌肤的成因,主要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真皮层透明质酸炎性,皮下组织广泛性炎性造成。另外与皮肤外层的微生物菌群微生态失衡有关,皮肤正常菌群改变,细菌之间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干扰现象减弱,皮肤定植抗力降低,造成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葡萄球菌等大量繁殖。
色斑肌肤
天生雀斑:
在表皮基底细胞层,每隔十个细胞就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当黑色素细胞分布或分泌异常时,就形成了天生雀斑。黑色素细胞浆液(酪氨酸)为无色透明,在活性酶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浅褐色(3、4多巴)、深褐色(5、6、多巴)、黑色素,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只要抑制酪氨酸酶的生成或活性,就可使其无色透明。
黄褐斑:
a)色素斑:
黑色素在表皮局部过量沉积。
b)微生物菌群失调斑:
在皮肤表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菌群形成一个类似生态圈的微生态系,不同菌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皮肤表层的微生物屏障。当微生物菌群失调,尤其是产生褐色、橘黄色的微球菌增加显著,并与表皮黏附、结合,它们产生的色素超过皮肤局部的自净能力,而被皮肤吸收沉积于表皮内,另一方面其代谢产物也刺激了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导致色素沉着。产色素微球菌制造色素量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色素产量高;温度低,色素产量下降。黄褐斑在春季明显加深,冬季明显减轻。
淤血斑:
血液微循环障碍,造成局部微血管通透性增强,部分淤血渗出血管外,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血红蛋白变性,形成淤血斑。老人斑属于淤血斑的一种。
真皮层炎性斑:
真皮层透明质酸炎性,造成透明质酸酶活性增强,刺激黑色素分泌,形成色素斑。
化学斑:
长期使用铅汞超标的化妆品,铅汞进入人体后与皮肤组织液、血液结合后形成金属盐,沉积在皮肤内形成化学斑,并可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15
干 油 中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