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博物馆为「讲解」立规矩,不允许社会人士开展讲解活动,这将会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7月16日起,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第1个回答  2023-07-17
1. 限制了知识传播:讲解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禁止社会人士开展讲解活动可能限制了多样化的解读和知识分享,导致公众无法获得其他非官方的观点。

2. 缺乏多元视角:社会人士通常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领域,他们对展品可能有独特的观点和解读。禁止社会人士开展讲解活动可能导致博物馆只提供官方视角,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展示。

3. 限制公众参与度:社会人士的讲解活动可以增加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禁止社会人士进行讲解活动可能导致公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感减弱,仅仅是简单地观展而已,无法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

对于这一举措,不同人士可能持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可能认为限制讲解活动可以保证展览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以及保持公众参观的秩序与规范。然而,也有人认为禁止社会人士开展讲解活动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多元的观点。

综合来说,公众的参与和多元性是博物馆应该重视的因素之一。如果博物馆限制讲解活动,重要的是确保其决策是出于确切的目的和考虑,同时提供其他渠道和机会,以确保公众可以获得丰富和全面的博物馆体验。
第2个回答  2023-07-17
在这些场所,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艺术瑰宝,每件文物都诉说着过往故事。驻足静观,和文物对话,与历史相知,这样的参观让人获益匪浅,也是文博场所成风化人的功能所在。但这种独一无二的魅力,在闹哄哄的商业扰乱下却极大变了味。仅把展品、博物馆当背景板、牟利工具,本身就是对其文化意义的消解,更一不注意就对文物古建产生破坏。对管理单位来说,打破喧闹与野蛮,做好维护秩序和满足需求的平衡,让文物和游客更好互动,殊为必要。
第3个回答  2023-07-17
这种规定会对博物馆的讲解活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和我的观点:

## 影响

1. **专业性和标准化**:由博物馆专门的解说员进行讲解可以保证讲解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他们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对博物馆的藏品和历史有深入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错误或误导性的信息传播。

2. **限制了社会参与和多元化视角**:然而,这种规定可能会限制社会公众的参与和贡献,尤其是那些对某个特定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此外,这可能会限制讲解的多元化视角,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同一个机构。

3. **参观者体验**:一方面,由于专业讲解员的讲解可能会更有深度和广度,参观者的体验可能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博物馆不能提供足够的讲解员,或者讲解员的质量参差不齐,那么参观者的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

## 我的观点

我认为,博物馆应该维持其专业讲解员的角色,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然而,博物馆也应该开放一些机会,让社会公众,尤其是专家和学者,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主题下进行讲解。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信息的专业性,又可以增加讲解的多元化,并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第4个回答  2023-07-17

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不仅仅是展示古代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平台。然而,多地博物馆近来出台的规定却限制了社会人士参与博物馆的讲解活动。这种规定无疑丧失了一个多元性和交流的平台。

失去了社会人士的热情和专业知识

社会人士作为博物馆讲解的主力军,他们热爱文化,热爱历史,热爱分享。他们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知识,更是为他们带来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如果博物馆不再允许社会人士进行讲解活动,那么我们将失去了这些热情和专业知识。

限制了公众的参与度

讲解活动是博物馆与公众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然而,如果博物馆不再允许社会人士进行讲解活动,那么公众的参与度将会大大降低。这将使博物馆变得单调和乏味,让参观者难以真正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丧失了传承和创新的机会

博物馆是传承和展示文化的场所,而社会人士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和讲解员,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为文物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然而,如果博物馆不再允许社会人士进行讲解活动,那么我们将失去了传承和创新的机会。

对于这一举措,我持反对态度

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地方,它应该为社会人士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热爱文化和历史的平台。限制社会人士参与讲解活动,无疑是对博物馆自身价值的侵害。我希望博物馆能够重新考虑这一规定,给予社会人士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第5个回答  2023-07-17
1.导火索: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馆“讲解”中,夹带了某些不合适的私货,影响到了某馆的形象,于是某馆开始管理展厅内的观众行为,禁掉了未在馆方备案的集体讲解行为。

不过难点是如何判定“社会人士开展讲解活动”?父亲带儿女去参观,介绍两句展品算不算?观众之间围绕展品展开的讨论算不算?这些都是具体管理的时候所难以判明或者认定的,所以一度趋缓。

2.导火索2:有一种营销术叫做焦虑营销,几年前,因为博物馆热、考古热,博物馆被炒成可以对抗文化焦虑的场所。教育双减之后,很多教育机构生存不下去谋求转型,于是盯上了“博物馆研学”这个领域,在营销上继续沿用了之前的手段。导致家长对“博物馆研学”的需求泡沫式增长。然而转型的教育机构对博物馆教育并不能内行,于是各种研学游泥沙俱下,带队老师不专业在展厅里胡说八道。由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博物馆收到的不良反馈越来越多,于是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管理。

但是之前的难点,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3.如果我们用博物馆学理论来看,会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博物馆要对藏品和展品的诠释负怎样的责任?

第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应该如何限制?

第一个问题,博物馆肯定是希望和观众发展良性的互动,即基于知识传播的。当遇到“第三方讲解错误”的时候,博物馆应该放任还是应该用某种方式“以正视听”?

第二个问题,自由的限度是不干扰其他人的正常行为,第三方讲解的错误内容是否构成干扰?

我想博物馆已经通过行为达成了某种默契,不然也不会出台这样的手段。

4.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博物馆无法满足观众的教育需求。但是博物馆的人力是通过编制来管理的,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的人员编制很难得到扩张。也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形成了第三方讲解的市场。

这种偏差应该如何解决?如果要使用市场方法,市场机构和博物馆应该形成则样的关系?目前仅仅止于备案是远远不够的。

增1:讲解本质是对展览的语言叙事,是人和人之间关于展览和展品的交流方式,所以讲解器和目前的AI只能解决“展品的声音说明”,无法解决讲解短缺的问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