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写6个.(除了汉族,还要写哪个族)

如题所述

1、苗族踩花山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组织的斗牛、斗画眉、吹芦笙、爬花杆等,爬花杆是苗族人特有的娱乐活动。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场上,汇集了附近苗寨的人们,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2、纳西族三朵节

“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具民族风情的节日,是纳西人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的重要节日,也是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

在东巴古籍的记载中,三朵是玉龙雪山的神灵,是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豪,千百年被纳西族崇奉为保护神、战神。

3、景颇族目脑节

“目脑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脑节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习俗。

4、毛南族分龙节

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

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

5、彝族祭火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云南弥勒彝族阿细人都会举行祭火节,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这是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也是属于阿细人最原始的狂欢节!

祭火节是彝族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这祭火神节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6、蒙古族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扩展资料

汉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中国汉族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有年糕、汤圆、糯米糕、汤圆等一些菜肴,并伴着除夕夜、洗被褥、备货、贴春联、守岁、拜年、给压岁钱等许多活动,一家人欢天喜地。中国人也有在春节期间打中国结的习惯。

除夕夜前,天津人有在古老的文化街—桥香阁问中国结取桥香府之意的习俗,温州人都有自己虔诚的祈祷,希望能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得到幸福。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文化圈华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原意为“上元节之夜”,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的活动是在晚上吃汤圆和赏月。

后来,这个节日的名字演变为元宵节。将继续从除夕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在元宵节的晚上,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灯笼。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这已经成为世世代代的习俗。

3、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节、中秋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各民族和东亚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传统历法中,每个季节又分为“三七九、钟、季”三个月,汉代(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一半,故名。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的仪式。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圆人团圆,表达了中国人在圆月中放置无数美好的祝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1、苗族踩花山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组织的斗牛、斗画眉、吹芦笙、爬花杆等,爬花杆是苗族人特有的娱乐活动。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场上,汇集了附近苗寨的人们,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2、纳西族三朵节

“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具民族风情的节日,是纳西人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的重要节日,也是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

在东巴古籍的记载中,三朵是玉龙雪山的神灵,是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豪,千百年被纳西族崇奉为保护神、战神。

3、景颇族目脑节

“目脑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脑节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习俗。

4、毛南族分龙节

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

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

5、彝族祭火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云南弥勒彝族阿细人都会举行祭火节,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这是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也是属于阿细人最原始的狂欢节!

祭火节是彝族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这祭火神节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6、蒙古族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

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4-10
壮族的 三月三
傣族的泼水节
穆斯林(维族 回族)的开斋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18
傣族的泼水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 彝族的火把节,斗牛,摔跤。
第4个回答  2008-04-11
羌族:转山会,瓦尔俄足节,羌历新年(日麦格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