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会战为什么失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问题一:徐蚌会战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只有一个,不服来辩 是什么原因?

问题二:国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失败? 淮海战役上败双方都有不少的胜败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大会战中的协同与配合,各位请看: *** 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上惨重失败, *** 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在这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最大战役里,国军进入该战场有8个兵团和大批地方和特种部队(国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人民 *** 进入该战场的是最能作战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达60万人),以及大批地方武装和数已百万计的支前民兵,国共双方都极尽全力拚博,历史已作了定论:历时65天、国军失败了,被歼兵团5个,被歼部队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 *** 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 *** 的直接威胁之下。这样一场大战,胜与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 *** 参战将士团结一心、合力死拚、配合协同极为到位是取胜根本;而国军参战将士分心、各自死拚、配合协同被打乱效果极差是其失败的根源。双方的统帅高层,都可以用一句概括,“都没有想到”。中国 *** 领导集团的人们都说是这一仗一锅夹生饭,硬是我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换言之就是没有想到有这么大、而且也能吃下去),充分证明此战事之前没有进行如此规模大打的计划和一场吃掉对方如此多的能力, *** 的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由于淮海战役前人民 *** 还没有达到优势兵力,自然也就没这样大的打算。在mm的 著作里“淮海战役总方针”一文里,也只是提到的第一阶段打法设想,第二阶段如何打根本没有方略,也说明没有想到。而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更是没有想到,他们也在进行布置调整,将连云港海洲一线的44军编入黄百韬兵团并放弃这一线,就是调整兵力,组成徐州国军战略防线的右翼,但还未完成,就被共军包围歼打。蒋公虽然也还是想到了此战很大,但无论如何也想不会仗会打到如此的规模,从国军逐渐增添部队投入战场的态势看,中国 *** 一方根本上没有想到此战的规模会大到如此的程度。直到大战已经开始,国军在这一极为重要战略区的军事指挥核心还未有效形成,刘峙无此能、杜聿明为付职(虽有一定能耐)但资格不够、且在东北有败绩,难以在南线的国军精锐部队的官长前发号施令;国军里有此能的白崇禧上将一说要出任指挥一职、但又时儿反悔不来,最后,只蒋公自已亲自统督全局。蒋介石是 *** 全局的首脑、在一个战场里的应变应战的能力是不高的。再说说双方参战的部队。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国民革命军在淮海战役上拼得最狠的一仗,超过那两大战役。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五多万。 国民革命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部队死伤达30多万人),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内战中绝无仅有的。人民 *** 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 *** 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辽沈死伤6万多、平津死伤3万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达到惊人的14多万人)。而双方在战区里的战场总指挥,人民 *** 一方成立了总前委,人民 *** 中最优秀军事......>>

问题三: *** 在徐蚌会战中为何会失利? 一是共党实行土改,深得民心,有老百姓支援前线,后勤保障充足。前线士兵真心卖命,作战顽强。国军许多部队战斗意志不强,一打就溃。
二是 *** 没有实行杜聿明的冒险战略,关键时候不敢压出去赌,一味求稳。比如黄百韬兵团被围时,杜本想集中徐州三个兵团30余万人先向西冲破刘伯承的六个纵队,其实当时国军在整体上还是有优势的,华东粟裕部围住黄百韬以腾不出身,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东西对进企图打通津甫线,另外蒋介石还从华中调来了黄维兵团,10几万人压上来了,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尤其是它的18军,战斗力是很强的。而刘峙被扑空,徐州空城一座,这样国军就失去了积极的行动,只能保守的跟着共军的行动而行动,其实是步步消积被动。
三是蒋介石在关键时候喜欢插一手,影响了前线指挥战略。当黄维兵团被围时,杜聿明曾找蒋谈过,要么坚守徐州,要么退守长江,考虑要坚决。蒋同意了杜率邱李孙三个兵团退守江南,结果中途变卦要杜去解救黄维兵团,导致了整个杜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天寒地冻,没吃没穿,30多万人被葬送。
四是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作战不力。在共军未包围川维兵团时,李延年害怕被包围,行军很慢,当黄维被包围时,李延年没有尽全力去增援,最后退回蚌普。而刘汝明兵团则离得远,跑得快。这样一来,黄维被孤立的留在包围圈内。

问题四:徐蚌会战失败后 *** 主力还有吗 三大战役之后, *** 主力被消灭。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 *** 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 *** 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 *** 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 *** 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2]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 *** 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 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问题五:和谐讨论,淮海战役,国军为什么失败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两样,情报和民心!情报 *** 由我们的周总理一手组建并负责!毛人风怎么和总理比!后勤更不用说, *** 到哪儿2民兵推车跟到哪儿!还有作战指挥, *** 由号称大兵团运动战指挥天才粟裕将军统一指挥!由军中元老陈毅元帅负责协调指挥!军队调度一路顺畅!而反观国军一方!总体编制军队机动能力。火力投送力都占优!可是由于情报失利不仅指挥调度是按着 *** 预想的!连战役中的某些战术预演也是按着演习进行一般!还有最好指挥能力程诚杜律明根本无法和粟裕比,还有越级指挥也严重!

问题六:淮海战役 *** 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历史必然性所致,用马克思主义的名来解释就是这样。

问题七:淮海战役 *** 失败的主要原因 指挥混乱:蒋介石数次直接干涉杜聿明指挥,使本可安全撤退的杜聿明集团被包围.
判断失误:黄伯韬浪费时间等待海州守军汇合,结果被 *** 包围,未能进入徐州.
互相肘制: *** 军各兵团,除黄维外,其余各将领各怀私心,都只顾各自逃命,徐州大撤退时,本应互相掩护,但却变成了各自逃亡.
人心丧失:当时支持 *** 作战的有百万民工,而 *** 军已丧失人心,无心恋战.

问题八:和谐讨论,淮海战役,国军为什么失败 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两样,情报和民心!情报 *** 由我们的周总理一手组建并负责!毛人风怎么和总理比!后勤更不用说, *** 到哪儿2民兵推车跟到哪儿!还有作战指挥, *** 由号称大兵团运动战指挥天才粟裕将军统一指挥!由军中元老陈毅元帅负责协调指挥!军队调度一路顺畅!而反观国军一方!总体编制军队机动能力。火力投送力都占优!可是由于情报失利不仅指挥调度是按着 *** 预想的!连战役中的某些战术预演也是按着演习进行一般!还有最好指挥能力程诚杜律明根本无法和粟裕比,还有越级指挥也严重!

问题九:徐蚌会战 *** 为什么输得那么惨 就像瞎帅说的,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看看全过程,上下决心不定
一开始杜聿明提出,索性几个兵团云集徐州,缩成一团,相互支援
可杜去了东北救火之后,部队沿着陇海路一字长蛇摆开,给了粟裕各个击破的可能
战役开始后,更是一团糟,李弥兵团撤向徐州,把黄的7兵团留在海安,暴露在外
加上三绥区起义,华野得以通过台儿庄,强行分割7兵团
7兵团被围困后,国军救援迟缓,2兵团和13兵团无法打开正面防御
12兵团则行进路线不当,落入包围
最后徐州突围的时候,又要去救12兵团,结果就是全部完蛋
客观的说,淮海战役的时候,国军在质量上甚至不如昔日重点进攻山东时期的水准,而共军水准上升,岂有不败之理
看一下战斗序列,国军中,能打的也就是5军(2个主力师)、18军(2个主力师)、10军(2个主力师),70军(1个主力师),25军(2个主力师),8军(2个主力师),64军(2个主力师)74军(重组)(2个主力师)
这个阵容已经有所下降,而共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问题十:徐蚌会战国军必败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一、三大败笔
1、黄百韬西撤误时
如果快速西撤,与徐州集团会合,则共军作战难度会大很多。
2、二是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不敢北上
如果积极北上,国军即使不能取胜,也不至于五个兵团全军覆没。
3、蒋介石严令杜聿明南下
如果杜聿明从西线撤退,则徐州集团大部可保全。
二、直接原因
1、黄百韬被歼
(1)顾祝同乱指挥,让黄百韬在新安镇等海州的44军2天,没想到粟裕行动会如此迅速;
(2)黄百韬着急,急昏了头,没有在运河上架浮桥;
(3)刘峙惊慌,没等黄百韬到达,便令李弥从曹八集撤回徐州;
(4)何基丰、张克侠起义。
国军一方自上而下都还没有进入良好的决战状态。东北的溃败,使国军在心理上非常紧张。
2、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犹豫
(1)刘汝明不想加入徐蚌会战;
(2)顾祝同瞎指挥,惊弓之鸟。
共军全部主力已经被吸引在徐州附近,哪还有兵力南下蚌埠?刘、李两兵团犹豫,是因为顾祝同担心淮河和长江防线。顾祝同此举太短视!徐州主力丧失,淮河和长江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3、杜聿明被围
(1)蒋介石被共军假象迷惑;
(2)蒋介石还是舍不得黄维。
三、深层原因
1、军队战斗力
国军战斗力弱于共军,士兵并不清楚为何而战。
2、军事将领的素质
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协同不力。
黄百韬急、刘峙惊、顾祝同瞎指挥。
3、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不清晰,犹豫、多变。退守淮河不坚决;留守徐州不主动;放弃徐州目的不明确。
四、结论
国军的失败本质上是政治原因。
蒋介石战略意图不清晰,关键是因为政治与军事错位。 *** 在政治上早已处于劣势,但军事上还处于优势。如此, *** 进攻没有底气,防守又不甘心。
高级将领的政治素质本来就是政治问题;军事素质失常,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形势导致的。
士兵的战斗力,归根结蒂也是政治原因。共军士兵为土地而战,国军士兵又为何而战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