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的每一本书都会长成你的血肉与骨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读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加离不开读书。它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一种最小的投资,但它所带来的回报却是不可想象的,或许,我们期盼的更好的生活,读书可以帮我们实现。

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喜欢读书的人总能表现得温文尔雅。一直以来董卿的优雅气质被大众所熟知,一颦一笑间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引起无数人羡慕。但人们或许都不清楚她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如此,直到她在《环球人物》中分享自己的阅读习惯时,这个答案才浮出水面。她说道“我的卧室里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每天睡前都保持一个小时的阅读,雷打不动”。此时人们才感慨读书有多么重要,当你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慢慢的你会发现,读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气质和内涵。

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往往会限制着其能够达到的高度,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不匹配,但读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不断提升着你的专业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塑造着你的格局与三观,提升着你的品味,拓展着你的眼界。

读书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小时候背诵的古诗词,到学校里学习的各个科目,亦或者是长大之后自己感兴趣的书,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里面融合了太多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你在读书时,你就是在传承。骨子里就有的使命感,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生活中总是不缺读书的影子。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的精神一定不会是贫瘠的,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他一定是有希望的。说到这,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

去年春节,给爷爷买了一台智能电视,想着能让他没事不要总是去别人家蹭电视看,其实只需要用遥控器按几个键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看想看的电视,可是在教了爷爷几次之后他就不愿意学了,意思是说他都黄土埋半截的人了,学不学无所谓,后来打电话回去才知道爷爷还是像往常一样去别人家蹭电视看。

其实有像我爷爷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见,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过了学习的年纪,学了也没什么用处,所以不太愿意去接触新的东西,愿意接受现在的生活。但生活告诉我们学习从来不嫌晚,读书也是如此。有些人之所以赢得了机会,只是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只待机会到来,而另一种人因为大脑空空如也,即使机会来临也把握不住。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读书,别在机会白白从你眼前溜走的时候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些在你生命中所读的书,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回报你,给你惊喜。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能够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书好像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读书总是被赋予强烈的功利性。很多父母限制孩子看一些跟学校学习无关的书;成年人读书,其功利性愈发明显,他们读书大多是因为我需要我才读。其实, 读书可以更纯粹一些 ,不一定是为了哪一个明确的目标,随手捧起一本书,把你的目的放下,看书里的风景,感受书里的人生,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吗?

读书也应该多点选择, 当选择多了的时候,功利性自然就少了。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家,哪一个不是“繁杂”的阅读,他们不拘泥于书的形式与内容,把读书当成是一种爱好,扩宽着人生的宽度与意义。所以 真正重要的是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不要纠结书的类型,只要自己喜欢就好。给自己多点选择的空间,会让你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己和解,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

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书的存在形式,不同于古时候的平常人,读书好像是一件“奢侈”的事,现在各种读书App让读书变得触手可及,满足了我们多样化的阅读渴望。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读书软件进行阅读。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书店、自习室应运而生,在这里,城市的喧嚣不见了,更多的是大家沉浸在阅读的平静中。

读书没有多少之分。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现在看来确实如此。读书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想不想读,读什么,读多少,这些全部取决于你自己,读书这件事不需要比较,也没法比较,读书多的人就一定过得好吗?不一定!所以放下多和少的想法,没必要为了感受更多书里的人生而让自己真正的人生失去光彩,你读的书,里面的每一个文字只是你和它的故事。

有书的生活就会有希望,爱读书的人运气也不会太差,希望你爱上读书,和书一起慢慢成长,保持热爱,体会人生。
相似回答